道家修炼必知:西派丹法中的“钻杳冥”,到底是怎么个“钻”法?
1
李涵虚真人提到:“修炼之道,探寻深奥的境界是最困难的事情。然而,先天之气源于虚无,必然存在真正的深奥与虚无。唉!先要经历艰难,才能获得成就,整个身心都要舍弃一些。记得我在洞天修行时,花了七八年的时间才能稍微掌握其中的要领。如今的学者,多数进步快但退步也快,如何能够真正领悟道理呢?”
又说:“要领悟大道,首先必须清净身心,调和气息。更进一步,应该能够放下万事,潜心修炼。只有具备这样的真功夫,才能获得真实的体验。那些没有功夫却妄想得到成效的人,最终也会无法获得体悟,因此无谓争辩,何必自扰?”
有位道友问道:“什么是‘钻杳冥’呢?”
这个问题,首先需要解释一下“杳冥”的含义是什么。
《老子》中说:“道的本质是模糊而不可捉摸的。在这种模糊中有形象;在这种恍惚中有实质。深邃而昏暗中蕴含着精髓,这精髓非常真实,里面充满了信任。”
“窈兮冥兮”可以理解为“杳冥”,在杳冥的境界中,会显现出“精”和“信”。因此,可以说杳冥是一种修炼达到一定境界后所出现的状态,我们可以暂时称之为“杳冥态”。这种状态到底是什么样的呢?大家可以通过“钻杳冥”的功夫来亲自体验一下!
既然“杳冥”是一种“状态”,那么如何才能达到呢?——这个修炼的过程,李涵虚真人称之为“钻杳冥”。
我们来探讨一下什么是“钻”。可以用一个木螺丝作为例子,观察如何将其插入到木板中。要使木螺丝进入木板,首先需要在顶端施加一定的压力,然后旋转木螺丝,这样它就能顺利地嵌入木板。可以看到,螺丝通过旋转的方式进入木板,这就是“钻”的含义。
《易经》云:“限于天地之变化而不失去,曲聚万物而不留下任何痕迹,通晓昼夜之理,因此神灵无所拘束,而《易》亦无固定形态。”可以说,钻,正是“曲成”这两个字的体现。
2
李涵虚真人说道:“这种气,既细微又柔和,若以曲线来补养而不造成伤害,则会在虚空中聚集,这是精华所形成的。”
这个“曲养”指的就是《易经》中提到的“曲成”,也是道家“养气”的一种修炼方法。同时,它与西方流派的“心息相依”技法相对应,是在“虚空”中进行的调息养气手段。因此,可以说“钻杳冥”就是西方丹道的秘诀——“心息相依,大定真空”。
汪东亭指出:“几息之间可以进入迷离恍惚的状态,几息之间又能达到深度宁静。最重要的是‘全身麻木’这四个字,指的是在心息相依时的麻木,迷离恍惚时的麻木,以及在宁静状态下的麻木,通常会持续几分钟。”
徐海印说:“我以虚静的状态,吸引外界的真阳进入体内。当真阳到来时,全身感到一种酥软,随后这种酥软转变为麻木,再由麻木进入混沌的境地,恍若活死人一般。这时我的身体与虚无相似,心灵与空灵相通,天地的虚空便是我的虚空。我这一小天地,融入了广大天地。通过充满虚空和遍布法界的真阳,滋养我整个身体,从内到外,彻底透彻。”
汪老和徐老所提到的,都是“钻杳冥”的真实情景。在进行“心息相依”的练习时,大家可以留意并体会一下。
3
李涵虚真人在《收心法下手功夫》中提到:养生的关键在于真息。
曹文逸说:“我所说的确实是关键所在,真正的根本在于内心的平静。”
诚心所言,要修炼内功,首先要保持内心的宁静,其次要闭口不言,再来调节呼吸。心静则气自平,最好的调节是无形的。鼻息平稳后,闭上眼睛进行内观,注意力集中在肾脏下方的阴跷之脉上。这样稍稍用时,将心神提升到虚无的窍中,安静放松,顺其自然。若心态太过严格则易产生内热,务必顺应自然,如同文火;而心态过于松散则易感寒冷,务必遵循自然,如同武火。
文与武的修炼,始终蕴含着奥妙。内心的气息要保持平衡,切勿忘却或加以干扰。此时,心如空灵,息与心相依则不虚,有息伴随则不空。在这种不虚不空的状态中,静静地体会,心灵清晰而明亮。气息绵延不断,心神静默无声,此时应当洒脱放下,人与我皆可忘却,这就是所谓的进入深邃的境界。在这个深邃之中,存在着气息,内心独自觉察,这便是真正的气息。当真正的气息显现出来,内心会感到舒适轻盈,还需将其引入内窍,逐渐汇聚、积累,这样才能促使生命之根生长,阳气自会增强,届时便可开启运势。
李祖所讲的内容与汪老和徐老所说的是否相同呢?
有道友可能会说:虽然有相似之处,但仍存在很大的区别。对此,回答是:没错,单纯阅读文字确实不同,但在精神实质上,它们是一致的,没有差别。
有人说道:李祖所要求的是——“闭目内观,神聚于肾根之下,阴跷一脉”进行凝神调息,这可不是你们所说的“身外虚空”!
回答说:哈哈!既然你是根据李祖的文字来修炼,那就按照这种方法进行就可以了。如果你选择遵循西派的要求,那就依照这些要求去做,选择权在于你自己。你并非我的弟子,我也不强求你,随你自己的决定就好了!
推荐
-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