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的内容由“象”和“文辞”两部分组成,象,即六十四卦象;文辞,即大象辞、小象辞(爻辞)、象辞(卦辞)。其中,六十四卦象是基础,因为有了六十四卦象,大象辞、小象辞(爻辞)、象辞(卦辞)才有地方挂,如果没有六十四卦象,大象辞、小象辞(爻辞)、象辞(卦辞)就没有地方挂,也就没有《易经》。这是我1997年10月得到的认识。当时,我为挂名《易经》或《周易》的预测术准确率不高寻找解决方法,想要借助《易经》文辞提高预测准确率却又读不懂《易经》文辞,寻找原因之际,突然生出“《易经》文辞读不懂会不会是因为不知道《易经》文辞怎么撰写”的想法,因为直接探究“《易经》文辞怎么撰写”无从下手,不可能找到答案,于是尝试从相反的方向(即“要怎么样做才能让《易经》文辞才无法撰写”)出发去找出《易经》文辞撰写的可能性,据此想法,在思索中我想到了“没有六十四卦象,《易经》文辞就没有地方挂,也就不存在《易经》文辞”,当时仿佛是在黑暗中看到前方有一点亮光,让我看到了《易经》文辞撰写的基础:六十四卦象,也就是说,“要读懂《易经》的文辞就必须要知道《易经》的文辞怎么挂到六十四卦象上”。循着这个认识,我设想了“《易经》文辞挂到六十四卦象上”的多种可能性,找到并确认“循着六十四卦象成象的次序”是唯一的可能。有了这个认识后,我把注意力和精力逐渐放到探究六十四卦象怎么成象上,最终在2003年11月3日凌晨还原了先祖的“阴阳演进变化排演法”:从第一次溢出(即“最初的一动”)开始,持续的、不间断的排演出八卦象、六十四卦象。通过不断的排演和思考,我发现了阴阳演进变化呈现的及隐藏的规律,继而知道了《易经》的作者是如何撰写《易经》的,《易经》于我不再晦涩难懂。这都是拜1997年10月对“《易经》的内容构成”的认识所赐,同时,我的亲身经历证明了:“知道《易经》的内容构成”是系统学习《易经》的第一步。
在传世易学中,“象”和“文辞”不同属,“象”是筮占的内容,“文辞”是《易经》的内容。究其原因,史书记载第一个解释《易经》的孔子,因为进行筮占需要调用《易经》的文辞而接触《易经》,然后从中发现了“德义”,于是围绕着“德义”去读解《易经》,这是传世易学的肇始,也就是说,传世易学是孔子基于“德义”创立的“德义之《易经》”之学,由于孔子年轻时给筮占下了“德行亡者,神灵之德;知谋远者,卜辞之繁”的定论,所以,孔子的“德义之《易经》”没有筮占的内容,而主要在筮占应用中出现的八卦象、六十四卦象自然也不在其中。但是,传承孔子“德义之《易经》”的传承人大概率因为无法完全理解“德义”,导致使用“德义”无法晋身甚至谋生都成问题,于是弃孔子指定的“德义”之路转而走筮占之路。这些传承人把孔子的“德义之《易经》”放到神位上供着,任人膜拜和借用,自己则把注意力和精力放到筮占应用方法开发上,并因此传下“筮占之《易经》”之学,这是传世易学“德义”之说与筮占应用并存的主要原因。由于关注、学习、使用“筮占之《易经》”的人占绝大多数,因此在人们的印象中,《易经》的核心是筮占应用(各种预测术、算命术),德义就是一个补锅匠,在预测、算命不准确的时候提供“终极补锅服务”,比如预测不准的时候,只要把“这人没有德行(即指某人缺德或无德)”的祭出,一切问题就都不是问题了。由于在传世易学中六十四卦象和《易经》文辞分属两种不同的知识,各有侧重点,比如义理派关注的是六十四卦象的文辞,象数派关注的是怎么起卦,二者都不关心六十四卦象怎么来、怎么排序,更遑论认真探究了,这样的认识和操作注定了传世易学的《易经》知识是不完整的,系统学习《易经》根本不可能。
系统学习《易经》从“知道《易经》的内容构成”开始,因为知道“《易经》的内容构成”可以知道学习《易经》的方向和重点:知道“六十四卦象怎么来、怎么排序”,这个认识的建立,需要首先建立起“没有六十四卦象就没有挂在卦象上的文辞,也就没有《易经》“的认识,这个认识也来自“《易经》的内容构成”,这些认识都体现了“知道‘《易经》的内容构成’”的重要性。因为只有知道“‘知道六十四卦象怎么来、怎么排序’是学习《易经》的方向和重点”,才会去探究“六十四卦象怎么来、怎么排序”,才有可能找到“阴阳演变成六十四卦象的方法”,然后才有可能排演“阴阳演进变化成六十四卦象”,才有可能通过排演“阴阳演进变化成六十四卦象”知道“阴阳演进变化的规律”。一步接一步,走完了,掌握了“阴阳演进变化的规律”,就可以运用“阴阳演进变化的规律”开发出应对各种人事的应用或方法。比如《易经》就是基于“阴阳演进变化的规律”开发的应对政治层面人事的应用,系统学习《易经》就可以知道《易经》的作者如何应用“阴阳演进变化的规律”,对政权及其治理架构和治理方法做符合“阴阳演进变化的规律”的规划设计,通过学习,掌握了之后,在规划设计自己以现在时为起点的“未来人生之旅”时就可以效仿。需要注意的是:从“知道《易经》的内容构成”开始学习《易经》,需要每一步都走清楚明白了才能走下一步,上一步没走清楚明白就走下一步,百分之一百会走进死胡同甚至可能身陷迷宫,需要回到上一步,把这上一步走清楚明白了,然后才能走下一步,一旦走通了,获得“先见之明”的能力是大概率的。
总结而言,知道了《易经》的内容构成,《易经》的知识才完整,学习的路径就清晰,达成目标的要求就明确,结果不仅可以预知,而且会得到验证,这是《易经》系统学习与传统易学茫然无序的学习的不同之处。这也意味着,当一个人决定学习《易经》时,有“完备的《易经》”和“有缺陷的《易经》”可供选择,不同的选择,收获不同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