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与修行•道家的神通修炼方式
一、修行变成潮流,则本末倒置
01
很多东西变成了潮流,也就失去了他本来的面目了。现如今学道学佛似乎在一夜之间也成为了一种潮流,肆意的横行在这片土地之上。
我想学道学佛变得很潮流应该是一种好事,道教中有:“本道立教,以教化人”、佛教中有:“佛法无边,普度众生”。此等话语都是圣德大贤们希望世间之人尽皆受吾度化,也好早日离苦得乐。然今日学道学佛已成潮流,为何世间之人不见离苦得乐,反而日益恣意纵情,沉沦于苦海之中?
其实大家应该明白,如同我在上文中所说,变得潮流也就失去了本质,大多之人不明白何为修行?只是盲目的跟随。
不知信仰与修行为何物,只知空念几句经文,行几件善事,便以为能得福报,更有那等痴迷之人,终日静坐家中以为日日叩拜烧香便可得了正果!
岂不知善事不行,岂有功德?若无功德,岂可成道矣?三丰真人天口篇有云:“玄学以功德为体,金丹为用,而后可以成仙”所谓修行第一步变要明自身之根骨,是好道还是喜佛,只有选择了适合自己的宗教,也才方入了正道,道有三千,佛有万法,总可以择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去修行,若只知盲目跟风,恐一生不可得正道!
修行人需具备几种基本的素质,首先就是要明白区分正邪之法,所谓教无三教,只分正邪!
若是正邪不分,最终也只能落一个下乘,而后就是择道,无论是道还是佛,入了门便是好的。入门之后第一点非是什么诵经打坐,而是要怀有一颗坚定之心,好叫世人知晓,经文易读,修行可修,倘若无一颗坚定之心,这一切恐怕也便如水中花,镜中月一般了!
至此之后定要日日精进修行,多多研习经文要义,我个人还是建议,从宗教(道或是佛)历史源头,教义,人物,盛衰历程等等。这样对宗教有了一个整体的了解,所谓世事通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02
学习这些东西的意义是在于,能够把自己的眼界放开,站的越高就会看得越远,修行要怀有一颗广博之心,若把眼界局限于一点,则是很难得道了!
然后呢就是一个“敢”,什么叫“敢”?我们每个人自身必然有很多缺点,日常生活中必然也会做错很多的事情,这些都是必然的,但我们是否敢于面对和承认自己的错误和缺点,这是十分重要的,道德经有言:“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这一点我比较欣赏儒教中的许多东西,例如:吾日三省吾身等等!
大羹必有淡味,至宝必有瑕秽,没有什么绝对完美的东西存在,人身都是有罪障和劣根性,重要的是我们能否清楚的认识到,敢于破除这些东西,好比佛教中的:“提智慧剑,破烦恼贼”。还有就是关于性命双修,现在不少人打出修心的口号,诚然,丹经中有云:修命不修性,此是修行第一病,点明了修心的重要性。
然万物生于阴阳,阴阳互相牵扯才万物平衡,道德经洋洋洒洒五千言,平衡占了很大一点!修行之人,性命双修同等对待是很重要的,身无病,则精神畅,精神畅,则身无病,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对于只强调修心,或者只强调修行肉体的,都不是上上之选,即使是先师孔子,对于骑射之道也是比较精通的的!
所以说修行人这些要素是要具备的,上述的只是入门之前就应该准备好的,对于修行或者说是学道学佛,在我个人看来,首先能立德是最为重要的,在最初几年能认真的践行儒家的一些关于君子的修行,是很利于以后的修行的,好比一棵树,先扶正了才能更好的成长,用儒家的思想来打根基,是最好不过了!一个修行人如何去修行肉体上的功法,这一点我想不必谈,个人有个人的机缘不能一概而论!
那么对于刚刚修行之人,有一种心态的养成我认为是当务之急的,那就是一定要有一种三教一家的心态。
重阳祖师曾言:“儒门释道互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宗教之根,立教之基,都在于引导世人向善,只是手段各有千秋,我们不能因为自己的信仰,而去抨击其他的宗教,其实学道者知道生万物,学佛者知众生平等,倘若都能做到,我也不必多谈这一句了!
03
其次,小隐隐于山林,大隐隐于朝堂,不要以为自己修行了便比世俗之人清高几等,反而修行之人要比世俗之人更加苦,此点我想诸位同修当有所感受!
修行人需持戒,要小心躲避各种造业之事,还要普度众生,可以说修行人是比是俗人更苦上百倍的!因为修行人之初要背负太多的东西(以后的超脱暂时还不谈),对于那些认为修行就要跑到深山老林的认知,我想说是大错而特错的。
修行人生在尘世,长在尘世,你的根在这里,树无根不活,水无源将涸。修行人就应该好好在尘世之中,磨练自己的心境,修行人,不要因为自己的修行而改变对工作,家庭,周围朋友的态度,我们和常人唯一的不同心中有向道之心,慈悲之心,普度之心。
如果我们连家庭工作都不能好好地去对待,又何况是解脱之道呢?只是我们要学会处事,学会比常人多一份宁静,多一份随缘与洒脱的气质,以自己的德行去感化周围的人,言传身教此为度人首选!和光同尘,出世入世,随心所欲,才是一个真正的修行之人。
拨乱反正,正确的认识很多事物,方能更好的度化别人。很多入门的学道学佛之人,入门之时有太多的误解,这是因为当今社会处于末法时代,正法不传导致很多正确的东西流传不出来。首先,修行不是说空口念几句经文,在家烧烧香就是什么修行,心诚则灵,修行是为了解脱自己和世人,诵经忏罪固然是一种手段,但是导人向善是更为重要的, “心中常有度人意,自有天尊护我身”就是证明这个道理的。
如果一个人不懂得去度化周围的人,不知道多行善事,一味磕头烧香,我说这种人至死也得不到真正的解脱。而且不要因为自己信了什么,就强迫身边的人去信,各自有各自的生活,你可以在适合的时机,跟他们谈一谈,但不要强迫别人,人人都有自己的机缘,不是我们三言两语就能改变的!
很多善信居士,不懂得为什么要拜神拜佛,神佛是觉悟智慧的人,是超脱的人,我们叩拜他们是出于对他们的敬意,也是对自己的一种鞭策,也是对自己信仰的一种虔诚!
而烧香是为了更好地把自己的心意通达给神灵,大多数人说寺庙道观骗钱,其实大家根本不明白为何要烧香,烧香是为了把自己的心愿和祈求上达给神灵,如果心诚就能点燃自己的心香,一炷真香通灵去!
04
有人说烧香积功德,能消罪业,其实这种说法对也不对。若是一个大奸大恶之人烧香祈求逃避警察追捕?难倒这能被保佑?更有一等无知之人,有事便烧香磕头,平时不积功德,不修德行,此等人神佛难道也保佑?答案我想大家都明白!
大家可知为何捐香火钱会有功德,刘真人在通关文中就说道:修行人获得钱财,自己只能留极小的一部分,剩下的都要作为法财布施给众生,如此我们捐的香火钱才是有功德,但如今道士非道士,比丘非比丘的时代,又有几人如此呢?
古往今来修行的人,有被称为圣人,真人,至人,贤人,但这些都脱离不了一个人字,所以修行人也是普通人,吃饭睡觉自然之理罢了,有人认为修行人求财是错的,我想说他更错,没钱难倒喝西北风去?其实现世我们学习戒律的时候,之所以会限制我们那么多的行动,是因为社会整体环境所决定的,因为社会越来越复杂,人心再不是上古时了,我们一但追求了名利财色便很难克制住自己,便逐渐沉沦了,所以道教才忏悔文里警戒世人:今既获人身,叨亲正教!其实学道学佛跟我们追求事业名利钱财不矛盾,只是我们世人有几人懂得:“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功成身退,天之道也”,这样的道理呢?所以我们才加以禁止,衍生出这许多的戒律。
大道至简,本来没有我说的这么繁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我们是属于万物之中,我们修行就是为了三归二,二归一,一归道,必然要经历这个繁复到至简的过程。
二、净心净体静坐法
01
如果你以清净心打坐,过一段时间就会闻到奇异清香,这个香气来自你的身体。这就是南怀瑾先生所讲的将津液转化为长生不老之液的打坐之道。
我们打坐坐得好,身心清净,身体健康,从头脑中心下来,有口水自然而来,甜而带有清香的味道。
咽这个津液,可以长生,也可以祛病,尤其妇女专修这个法门,口水越多,越漂亮,脸上会发光,这叫玉液还丹。
吃这个玉液还丹要把舌头立起来,一气送到丹田,会散布全身,最好不要像吃东西那么咽。
当你打坐坐得好的时候,这口水源源而来,是清淡清甜的,叫玉液琼浆,从喉咙的软骨一节一节十二重下来,是十二重楼,直达绛宫,下到心脏这个地方。
口水不是像吃糖、吃饭那么咽,舌头要提起来一点,口水就一直这样下来,口水越来越多,身体越来越健康,至少可以帮助消化,胃功能增强了。
02
打坐坐得好,口水清凉发甘,有时候还带檀香味,这个叫玉液还丹,久了以后,皮肤骨节都会变的。所以修道打坐注重津液、口水。
一般老年人嘴巴会干,甚至会发苦,实际上是嘴里没有口水,早上起来发苦。如果一生修道打坐,就不会这样。
但不管年轻年老,真正修道的人口水不苦,是甜的。津液之甜,是清香,乃至清凉。
修行打坐定久了,气一热立刻上升冲上脑,碰到脑下垂体变成液体,就是长生不老之药,叫玉液还丹。
有时候你们打坐口水一直涌出来,然后不断咽进去,这个时候咽法不同,要让它自然满了,舌头稍稍向上提一下,它自然会顺流而下,这样念头就不容易散乱,心一乱就坐不好了。
所以不要管它,让它自然下来。到了玉液还丹时,皮肤都变细嫩光亮起来。如果你打坐,坐到一片光明也没有什么稀奇,都是内部变化的原故。
03
我们在定境中,自己的元神照住,有一片光明,不要以为是神光,因为这些都是自己身心上的变化。
我们打坐时不要经常咽,等满口时,舌头翘起,轻轻地、慢慢细细地咽,送下胃,自然气下沉,自然到达丹田。女人则沉到胃(中宫)为止。神凝气住,此即化了。
津液变甜了,道家谓之甘露,甘露未来即气未化,这是说的咽津纳气。咽津纳气,久而久之,皮肤及全身都是另一番滋润了,犹如温玉。
我们打坐也不是说咽两下口水就是长生不老,每人道根不同,成就的迟早就不同。有些人很容易到达,有些人修了一辈子效果也不明显。
总而言之,修道是与行为道德配在一起的,必须要功德,要善行,诵经持咒,做好人,做好事,慢慢地功德与努力两个配合,就成就得快。同样上学的学生,班上每个同学的成就不一样,就是这个道理。
附录:道家神通与修行简述
据《性命圭旨》贞集《移神内院端拱真心》六通之说:何谓六通,按玉阳大师曰,坐到静时,陡然心光发现,内则洞见肺腑,外则 自见须眉,智勇踊跃,日赋万言,说妙谈玄,无穷无极,此是心境通也。不出庐舍,预知未来事情,身处室中,又能隔墙见物,此是神境通也。正坐之间,刹时迷 闷,混沌不分,少顷心窍豁然大开,地理山河,犹如掌上观纹,此是天眼通也。能闻十方之音,如耳边音,能忆生前之事,如眼前事,此是天耳通也。或昼或夜,入 于大定,上见天堂,下见地狱,观透无数劫来,宿命所更,此是宿命通也。神通变化,出入自如,洞鉴十方众生,知他心内隐微之事,他虽意念未起,了了先知,他 虽意念未萌,了了先觉,此是他心通也。
另据《道门经法相承次序》卷下载:“六通:一,目通,能彻视洞达,坐见十方,天上地下,无有障蔽,六合内外,鬼神人 物,幽显大小,莫不了然分明,如视掌中。二,耳通,能洞听天上地下,四面八方,一切音声,元不悉闻。人天禽兽,喧飞蠢动,一切众声闻悉,晓了分明。三,鼻 通,晓百和宝香,分辨气数浓薄差失、纤毫必记,四方上下,异域绝境,香臭之气,闻如面前。四,舌通,万品众物,合为一食,经舌悉知种类,分别其味。五,身 通,能飞行上下,履冰涉水,经山触石,无望慑碍,分形散体,干变万化,形长充于八极,短入于毫微。六,心通,迥一切法,皆悉空净。”
1
陡然心光发现,内则洞见肺腑,外则自见须眉,智勇踊跃,日赋万言,说妙谈玄,无穷无极,此是心境通也。
2
不出庐舍,预知未来事情,身处室中,又能隔墙见物,此是神境通也。
3
正坐之间,刹时迷闷,混沌不分,少顷心窍豁然大开,地理山河,犹如掌上观纹,此是天眼通
4
能闻十方之音,如耳边音,能忆生前之事,如眼前事,此是天耳通也。
5
或昼或夜,入 于大定,上见天堂,下见地狱,观透无数劫来,宿命所更,此是宿命通也。
6
神通变化,出入自如,洞鉴十方众生,知他心内隐微之事,他虽意念未起,了了先知,他 虽意念未萌,了了先觉,此是他心通也。
道家的法门是逆乾坤,夺造化,后天反先天,炼己,筑基,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 ,三还九转漏尽成,在道教的六神通里并没有采用漏尽通的说法,因为它道教修行的目标,漏尽通应该是比其它神通更高一个层次的,这种分类方式区别反映了中国与古印度文化之间对事物的分类方式有不同角度的区别。
更重要的是,在道家的法门里,六神的获取并非只有一条路线,比如术道可得六神通,内丹修炼可得六神通,踏罡步斗可得六神通,餐霞饮露可得六神通,念经敬神可得六神通等,旁门诸如,六神通尽得可之,但毕竟不是终极之法,无论正统还是旁门,最终的修行目标还是一样的。
推荐
-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