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修炼必知:练功中常说的似守非守,你掌握了吗?

20.png

640 (3).jpg

  1


  对于学习丹功的朋友来说,意守这个概念大家都不陌生。然而对于初学者而言,掌握这一技巧并不简单。常见的问题有两个:一是无法保持意守状态;二是注意力过于紧张。


  虽然在讨论意守时常常强调要遵循“似守非守”的原则,但对这一原则的解释往往让初学者感到困惑,因此在学习和练习时容易出现问题。下面我想分享一些我个人的体会和认识。


  意守是指修炼者对所练功法要求的对象进行的感知活动,并要求这种感知达到稳定和自然的状态。然而,我们常常无法达到这种稳定与自然。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有必要对感知及其对象进行分析,这将帮助我们理解“似守非守”,掌握意守的关键,提高意守的质量。


  我们首先讨论感知。在意守的过程中,表面上看似乎是对某个对象保持注意,但要让这种注意力稳定并自然,就必须依赖对该对象的具体感知。因此,必须通过对现象的感知来引导注意力,使其保持稳定和自然,这也是我们更加强调感知的原因。


  关于感知,我们需要明白的是,尽管对同一对象的感知可能存在,但其状态可以有所不同。有一种情况是在“我想要知”的意识主导下对对象产生“感受”,我们称之为“知而有感”。例如,通常情况下我们并不注意到自己的心跳,但如果我们有意想要去感受心跳,并静下心来,就能够体会到此刻的心跳。如果“我想要知”的意识消失或转移,那么这种“感受”也就不复存在了。


  另一种状态是由“感知”引发的“认知”,我们称其为“感而有知”。例如,通常我们跑步后,会自然而然地感觉到心跳加速。这种感知的产生并不需要“我想要知道”的意识作为先决条件。在这种状态下,只要对象的存在保持稳定,我们的心理状态也能稳定(这一点不受意志控制),那么感知就会保持稳定,并且是自然而然的。通常所说的“似守非守”就是指这种第二种感知状态。


  2


  接下来我们来讨论意守对象。我们考察意守对象,并不是仅仅关注一般功法中的意守内容,而是要根据对象的可感知性进行深入分析。


  从这个角度来看,意守的对象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以可感知的现实存在为对象,例如呼吸、各个脏腑器官以及经络穴位等;第二类则是以想象为对象。


  内容涉及的对象包括观想大阳、光环以及密宗的本尊等。接下来将分别介绍这两种不同特点的意守对象的入门方法。


  第一类的特点主要在于意念聚焦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有些对象是我们稍加留意便能感知到的(例如呼吸),而有些则需要经过一定的训练才能“察觉”(例如穴位)。


  对这类对象的意守应做到自然稳定。根据意守的基本原则(意守源于感知),在“知而有感”的阶段,我们需要从关注具体对象或部位的感觉开始,对出现的各种感觉不做任何限制。例如,丹田的形状可以是热的、凉的、跳动的等,都不进行设定,也就是说在我们的思想中,并不关注它应该是什么样子。


  此时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确保我们的注意力能够自然而稳定地集中在感受上。我们只需被动地关注对象的真实状态。在这个基础上,只要我们能够心无杂念,静静地等待,便能够自然地进入“知而有感”的境界。


  在这个时候,许多关于意守的具体规定会自然而然地显现出来(实际上,关于意守的许多规则正是从这个状态中提炼出来的。如果忽视这一点,一开始就过于强调意守的规定性,往往事与愿违)。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规则都会显现,但在此时,如果我们稍微调整一下意图,其效果将事半功倍。


  3


  第二类对象的主要特征是其意象所指的对象并不是我们身体内的自然存在。


  要对此产生感知,首先需要一个形成对象的过程。尽管我们无法通过直接感知对象来实现稳定的意图,但建立意图对象的总体原则仍然是从感知出发,只不过是通过间接的感知方式进行。


  首先,在正常情况下,我们需要对意守的对象有所了解,最好能够引发情感体验。如果意守的对象是自然景观,那么这种伴随的情感体验对对象的理解并不一定需要刻意追求,我们可以通过日常生活的经历去发掘它。


  例如,某种功法要求我们观想一轮红色的太阳。我们可以首先回忆那些最让我们印象深刻的与太阳有关的经历,比如第一次看到的海上日出。通过这样的回忆,可以让太阳更自然地出现在我们的意识中。在这个阶段,不用过多考虑功法对红色太阳的具体要求。在建立一定的稳定感后,再逐步强调功法中所规定的红色太阳,最后让我们的意识自然稳定在这一目标上。否则,在练习的初期,我们可能难以抓住观想的对象,更无法达到自然稳定的状态。


  如果意守的对象并非自然景观,而是一些抽象且具有特定意义的形象(例如密宗的本尊),那么我们首先需要深入理解其内涵。如果能够引发相关的情感体验,那么意守的效果就已经达成一半。


  在进行意守练习时,首先要恢复相应的情绪体验状态,此时无需考虑任何功法对意守对象的具体要求。待状态稳定后,再逐步增强功法的要求,最终使我们的意识自然地稳定在功法所指定的对象上。


  综上所述,稳定自然的意念需要依靠稳定自然的感知作为基础。形成稳定自然的感知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根据不同类型的对象采用不同的方法,完成“知而有感”的过程,这一阶段不必过于关注功法对意念对象的具体要求;待进入“感而有知”的阶段时,再来考虑功法对意念对象的规范。


  根据此方法去把握意守,对于初学者来说或许会带来一些帮助。当然,解决意守的问题还需依赖于调整心境的另外两个因素,即观念和心态的调整,关于这一点可以在另文中详细阐述。


  以上是我个人的一些体会和理解,如有不妥之处,请各位同学指正。


推荐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

微信图片_20250320120828.jpg

0003.jpg

微信图片_201912111045151.jpg





收起

取消
  • 首頁
  • 游学
  • 咨询
  • 道场
  •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