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易经的智慧,把复杂人生“简易”化?
变易:世间万物无时无刻不在变化,“象”一直在动,没有完全相同的事。但你若能看懂外在现象背后的“神”,就不会被表象迷惑——这也正是读易经的价值。
不易:万事万物虽变动不居,但背后的真理与法则永恒不变。易经所揭示的,正是天地万物运行的规律,甚至能洞察那些肉眼看不见的“幽微”。
简易:真正的智慧,是把最复杂的事情简单化。通了易经,也就通了天地之理,达到“一通百通”的境界。
而我们理解《易经》,关键要从“象”入手。这个“象”,大可观整体,小可察一事一物。我们可以借图读易,把经典文字转化为可感的图象,从而心领神会,真正让智慧成为自己的。
▍为什么很多人读不懂易经?
古人云:“前贤思其意,而子传其言。”易经的辞句虽在,真意却需体会。秦朝以后,易经的真正精神逐渐隐没,后世学者往往只修饰文辞,未得真义。
历史上也有深通易道之人,如姜子牙、诸葛亮、刘伯温、唐代李淳风。至宋代,邵康节成为易学大师,偏重“术”的一面,后世“铁板神数”就源自他的理论。程颐著有《易程传》,也是易学重要人物,后来多数人仍停留在“辞”的表面。
▍古代“天官”:真正懂易的人什么样?
周公定官制时,曾设“天官”一职,后来消失。什么是天官?他必须上知天文、下晓地理、中通医学人事,既是皇帝的医生,也是护卫。天官不能结婚生子,须心无杂念,才能被完全信任。
一旦君主不再信他,天官能提前察觉、主动隐退。他平时坐在皇帝身后,外人不见其面。皇帝选将,天官一眼可断此人是否有“反骨”,能否重用。
比如唐太宗的天官李淳风,曾在选宫女时认出武则天,劝皇帝“此女必篡唐,该杀”。太宗不忍,只将她贬至五台山——但后来武则天果然改唐为周,应验此言。这就是天官的洞察力:透过外表,直见本质。
▍《易经》的四种应用之道
圣人以易为镜,总结出四种方法:
以言者尚其辞:通过文辞理解易理;
以动者尚其变:从变动中把握规律;
制器者尚其象:借器物观察成毁(如碗是“先成后破”);
卜筮者尚其占:在占问中决断疑局。
生活中处处是“机锋”。比如你问“合伙能否成”,此时杯子突然摔破,这就是“先成后破”的象,喻示可成但终会散。鸟飞猴叫、风云变化,都藏有吉凶消长之机,只是常人总在事后才恍然大悟。
▍《易经》在实际中怎么用?
《易经》易经最早来自伏羲的“先天八卦”(见下图1),但乾坤上下不相交,天地不生万物,所以它更接近“本体”。直到周文王推演出“后天八卦”(见下图2),易经才真正可用。
后天八卦吻合五行相生:
木→火→土→金→水→木
(木头生火,火烬为土,土中藏金,金销生水,水润树木)
它也对应中国地理:西北高原为乾(天),东方日出为震(雷)等。大到一国、小至一人,虽外象不同,内在精神一致。
后来的八字、风水、阳宅学,都基于后天八卦,因为它讲“相生”,有关联、可运用。
▍如何用在阳宅与人生布局?
在阳宅中,我们以后天八卦为底,以“中宫”为主,让人各居其位、名实相符,就叫“名位相等”。
但家也会变——比如长子结婚,他就从“儿子”变成“丈夫”,二儿子就要补位到长子宫。这就是“变易”,人随天地动,因时而变。
现在很多人家里“名存实亡”:长幼有序是名,方位错乱是实。爸爸住儿子位、儿子睡女儿宫… 一旦位置错,卦象就变,想法和命运也随之改变。
在九宫八卦里面,一个人有八个位置可住,八个人就能形成六十四种卦象——这正是《易经》六十四卦的由来。不同的住法,产生不同的卦,也指向不同的人生。
▍结语:易经最终是“简易”之学
学【易】不是为了复杂,而是为了简单。
它帮我们在变动中看清规律,在复杂中回归本质。
若能把握其“神”而不执于“形”,我们自会在生活中见天地、见万物、见自己。
——所谓大道至易,无非如此。
推荐
-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