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钱钟书说:“人生不过是居家,出门,又回家。” 家,永远是休憩栖身的港湾,是安稳坚实的后盾。 但理想幸福之家,不会凭空出现,需要一家人齐心打造。 而一个家,最上等的风水,其实就2个字:“关门”。 1 知足,关上欲望门 《菜根谭》中讲:“知足者仙境,不知足者凡境。” 人的欲望无穷无尽,如果不节制,永远也无法满足。 好比: 明明工作稳定,月有结余,却抱怨没有别家阔绰潇洒; 明明孩子听话懂事,教养出众,却斥责孩子的成绩过于平平; 明明伴侣人品端正,关怀备至,却嫌弃对方没有什么大出息。 现实生活中,很多家庭的矛盾争执,大多由此而起。 眼里看不到自家幸福,只懂得仰望他人风景,怨怼争执就随之而来。 可生活,永远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也许没有大富大贵,但家境小富即安;也许没有顺遂如意,但家人身体安康。 明代有个叫胡九韶的教书先生,辛勤所得不过温饱。 但他每日都会焚香祷告,感恩上天赐给他一天的清福。 妻子困惑道:“一日三餐都是菜粥,怎么是享清福呢?” 他说:“我们生在太平盛世,衣食无忧,家无病人,不是清福是什么。” 《素书》有云:“吉莫吉于知足。” 关上欲望的门,把物质看淡,把期待降低。 学会知足,珍惜拥有,方能家人和睦,家庭幸福,收获最宝贵的财富。 2 少言,关上是非门 《增广贤文》中讲:“是非只因多开口。” 祸从口出,言多必失,话说越多,越易给家里招惹祸端。 不妄言,不多言,管住自己的嘴,才是真正有远见的家教门风。 杨绛和钱钟书这对伉俪,就终生恪守“闭门即是深山”的原则。 他们约定“不批评他人作品,不议论他人生活”,只过好自己的日子。 著名学者梁启超,亦是教育子女“立身以不妄言为本”。 从不谈人过失,不说人隐私,这种修养使得梁氏家族人才辈出。 梅兰芳也立下“三不家规”:不看同行笑话、不评他人表演、不谈圈内是非。 哪怕遭同行排挤,仍要求家人静默如兰,而他的声望反倒因此更上一层楼。 《道德经》有言:“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闭上嘴巴,不说人是非,不人云人云,关上是非之门。 不仅能避免人际纠纷,广结善缘,还可修养家中子弟的内在品行,步步高升。 3 心善,关上祸患门 《易传·文言传·坤文言》有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积德行善的家庭,福报绵长,能够惠及子孙后代。 而作恶多端的家庭,报应不爽,灾祸会一直延续。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内心的善良,才是一个家最旺的风水。 明清时的徽州鲍氏家族,以“乐善好施”闻名天下。 不仅出资修建十余座桥梁,惠及当地百姓无数。还兴办义学,免费教授族中贫困子弟,设立科举基金,资助赴考举子。 每遇荒年,鲍氏就开仓放粮,日日施粥,救活灾民数千。 瘟疫流行时,他们还设立“施药局”,聘请名医,免费诊治赠药。 乾隆皇帝都亲笔题词,赞鲍氏“慈孝天下无双里,锦绣江南第一乡。” 而鲍氏家族,更是科举及第者达百人,从普通富商,成了显赫世家。 古语有云:“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 决定家族盛衰的因素中,积德行善比读书更重要。 行善的家庭,或许福气未至,但早已关上了祸患之门,踏上了青云之路。 4 宽容,关上责备门 《围炉夜话》中说:“但责己,不责人,此远怨之道也。” 脾气,最大的宽容,留给最亲的家人。 遇事不责备,凡事多体谅,又何愁人不和、家不兴呢? 北宋的司马家族,虽是传统士大夫,但治家一向宽容。 少年时的司马光砸缸救友后,遭主人家登门索赔。 父亲司马池不仅未责备,反夸儿子机智,教他“见义勇为”的道理。 司马光初次科举落第,司马池也不曾批评,而是作《励子诗》鼓励。 告诉他“胜固欣然,败亦可喜”,良好的心态,比一时的成绩更重要。 而司马光继承父亲的家训,向来主张“居家戒争讼”,对子弟宽容教诲。 他的兄长司马旦,对家人的过失,也是“温颜示之,令其自悟”。 这种家风,使得司马家族父子笃,兄弟睦,夫妇和。 三百年间,未出过一个纨绔子弟,连续六代有人在朝中出任要职。 常言道:“家和万事兴。” 一味指责斥骂,家中必定鸡飞狗跳,矛盾丛生,走下坡路。 不责备,多宽容,情绪价值拉满,家人和谐有爱,才是一个家繁荣昌盛的底层逻辑。 ▽ 古语有云:家运之盛衰,天不能操其权而己自操之。 家庭的兴衰,不在于天意的操纵,而在于自身的修行。 关上门,不责备,懂知足,家人的心方能凝聚在一起;不妄言,行善事,家庭自能融洽和睦,家道兴隆。 点个推荐,与朋友们共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