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首頁 >> 易经文化 >>知识 >> 科学的尽头是玄学?你认为纯属虚构或迷信的东西,可能恰恰是一种超前科学!
    详细内容

    科学的尽头是玄学?你认为纯属虚构或迷信的东西,可能恰恰是一种超前科学!

    20.png

    640 (2).png

      “婴儿”的境界


      世间所有的现象首先是作用于心灵,然后由我们的心灵表现出来,这就是“万物皆心显”。


      《道德经》中说:“专注于气息,使之柔和,能做到像婴儿一样吗?”老子借此教导我们,如何实现魂魄的统一。


      “专气”指的是集中气息和修炼气息,专注于气的修炼。这是道教特有的一种修炼方法,通常被称为丹功,和这方面有密切关联。


      《黄帝内经》提到:“保持内心平静,虚心无欲,真气自然会随之而来。”


      在我们的文化中,气的概念十分重要。人们常提到“气场好”,形容一个人的气色很好;谈到“这个城市气象很好”,指的是城市的氛围良好;而说某人“有大气象、气魄很大”,同样是指“气”的内涵。


      儒家一直重视气的概念,例如孟子提到的“培育我的浩然之气”。


      炼成浩然之气后,会有怎样的变化呢?会表现出“富贵不能诱惑,贫贱不能动摇,威武不能屈服”的卓越品质。能够做到这一点,确实非常了不起。因此,儒家的养气之法也相当优秀。


      “专气致柔”指的是专注于气的修炼,使气息凝聚,从而使身心变得非常柔和。


      “能否像婴儿一样?”能否柔软得像婴儿那样?这里的婴儿通常指的是那些纯真无邪的孩子,而不是那些由于家长、社会或网络影响而变得过于成熟或世故的孩子。


      婴儿就像我的小孙女一样,纯真得如同水晶,没有欲望和心机,我们把这样的状态称为无欲无心。


      没有分别,心境非常柔和、顺畅,身体也十分柔软。如果修行者能达到这个境界,就算修成了。


      但一定要注意,既要如婴儿般无知无欲,又要具备超脱的智慧,缺乏智慧就无法成为真正的得道之人。


      所以,不要把自己修炼得像婴儿或小动物那样愚蠢,保持他们的纯真就已经足够了。


      婴儿不仅仅是个比喻


      当你放松气息,集中注意力在丹田,持续且专注地进行修炼时,经过一段时间,你的下丹田会逐渐聚集成一个庞大的能量团,我们称之为内丹。成功炼成内丹后,身体状况会逐渐改善。


      经过特殊训练大约十个月后,如果你的下丹田聚集的气息达到一定程度,你会怀上一个“婴儿”。不过,这个婴儿并不是肉体的,而是由气体构成的。


      你继续专心修行,婴儿就会逐渐成长。接着,经过特殊的训练,婴儿会慢慢从你的头顶钻出来,我们称之为“出窍”。这时,你将能够看到自己,而“他”就是你的身外之身。


      在道家的修炼中,达到这个目标并不困难。尽管人们常常认为羽化成仙是一种神话,但通过百日的基础训练、十个月的孕育,以及严格的修炼,只要有真实的传承,有明师的指导,并掌握了适当的时机,就能够孕育出这样一个“婴儿”。


      经过三年的“哺乳期”,这个孩子将逐渐成长,达到一定境界,有些人在此时会舍弃肉体,依靠这个身体生存,这被称为——阳神。


      历史上有许多人练成了这种功夫,《道藏》和《道书》中有许多相关记载。传说中的铁拐李其实并不是一个瘸子,而是一个四肢健全的人。有一天,他修炼出了阳神,想通过阳神去见他的师父。


      铁拐李指示弟子们好好看护他的身体,避免被动物侵害。如果七天后他还未归来,就将其焚烧。


      到第六天时,弟子家里发生了事情,有人召唤他回去,但他坚持不肯,表示要守护师父,直到第七天后才能自由离开。


      有人对他说:“你还在等什么呢?这已经是第六天了!你师父肯定已经去世了,不如把遗体火化了,赶快和我回家办事吧!”


      弟子一想,觉得有道理,于是将铁拐李的身体焚烧了。结果,铁拐李的阳神回来了,但承载阳神的身体却消失了。


      该怎么办呢?恰好路边有一个跛脚的乞丐,他便靠近了这个乞丐。


      于是,李玄不再存在于世间,取而代之的是铁拐李,这就是八洞神仙的传说之一。


      因此,“婴儿”不仅是一种象征,还是修道人所创出的阳神。


      虚构的事物或许代表了一种前沿科学


      道家有一种独特的方法论,它似乎超越了现代生命科学,在千年前就已经达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


      通过自身的精气神,培养出一种比肉体更为持久的存在,这种存在能够超越许多世俗概念,例如时间、空间和重量等。


      道家并没有生命科学的概念,也不自称为物理学,但实际上,它融合了多种科学的智慧和应用。


      老子吸取了前人的智慧,领悟了道的本质,从而推动了道教的形成。


      西方将哲学视为科学的一部分,其实宗教修炼也理应被纳入科学范畴,它只不过是进入了一个神秘且超越常规的领域。


      人们普遍认为神仙只存在于神话之中,神话时代也只是虚构的,并不真实;七仙女的传说同样被视为虚构的故事。


      我们童年时所相信的所有故事,其实都是虚构的;辽阔的天空中,并不存在另一个奇幻的世界……


      道家的修行告诉我们,实际上,世界上有许多奇妙的事物,很多被人们视为虚构的现象,可能只是某种先进科学的表现。


      例如,得道之人无需借助金属工具,便能操控自然的力量,同时也能激发生命本身的能量。


      许多宗教以独特的方式探寻超越我们可见世界的境界,它们超越了二维、三维乃至四维,进入了不可思议的领域。


      人类的世界充满了秘密,每一个秘密都暗示着一种新的可能性。在道家的理论中,这被称为“道”。


      我们眼中的世界,是内心的映射


      通过上述例子,我们明白:我们所见的世界并非真实的世界,而是内心对世界的映射。


      也就是说,您所看到的世界,其实是您所思考、感受、观察和听到的一种集合,这并不一定代表世界的真实本质。


      例如,当你非常厌恶一个人的时候,无论他做些什么,你都会觉得特别反感——他的走路让你反感,说话让你反感,甚至他的微笑也让你觉得刺眼。他真的有那么讨厌吗?未必,这更多是你内心的感受所致。


      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总是受到我们的观念和态度的影响。因此,有些人认为世界美好而完美,而另一些人则觉得世界丑陋,令人绝望。


      世界不会因人的差异而有所改变,改变的仅是人们的心态和态度。然而,心态和态度的不同,最终将导致不同的命运。


      在智慧之人的眼中,细微之处蕴藏着整个世界;在真诚之人的眼中,万物皆显现它的真实本质;在善良之人的眼中,世间充满了伟大的善行;在追求美之人的眼中,世界展现出无尽的美丽!


      透彻了解人心后,才发现烦恼的真正来源


      世间所有的事物和各种现象,都是首先影响我们的内心,然后通过我们的内心体现出来的。也就是说,一切都是心的表现。


      我们通过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和思维来感知颜色、声音、气味、味道、触觉和事物,然后形成视觉识别、听觉识别、嗅觉识别、味觉识别、身体识别和意识。这六种信息构成了我们对世界的所有感知和判断。


      换句话说:我们对世界的理解源于我们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和思考。


      眼、耳、鼻、舌、身、意被称为“根”,因为它们就像植物的根部一样,能够催生出六种识觉。


      六根所感知和思考的对象称为六尘,它会激发我们的内心欲望,并污染我们本来的纯净状态。


      六根、六识和六尘囊括了世间所有的人、事、物以及各种现象。


      可见,凡人对世界的所有见解和感受,可能都是出于妄念。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中提到:“众生之所以无法领悟真道,是因为心中存在妄念。妄念一旦产生,便会扰乱精神;精神受到干扰,便会执着于万物;执着于万物,就会产生贪欲;而贪欲则带来烦恼,烦恼和妄想会让身心得到忧愁与痛苦,从而导致被污浊所困,沉沦于生死轮回之中,永远失去真道。”


      妄心是指你的六根、六识与外界合一后所产生的结果。


      它并非天生就存在,也不可能永远存在。在六根、六识和六尘中,只要有其中一项发生变化,结果就会随之改变。


      明白这一点,你就会理解为什么对于同一件事物,有的人喜欢,有的人厌恶,有的人视之如生命,而有的人却毫不在乎。可见,事物的外表并没有固定的性质,所有的喜好与厌恶都是内心的反应。


      腐烂的肉被人厌恶,然而狗却觉得美味。苍蝇喜欢粪便,鸟儿则喜爱蛆虫。世界上有些人偏好腐臭之物,也不乏追逐气味的人。


      在这个世界上,名利对某些人而言如同毒药,避之唯恐不及;而另一些人则如蜜蜂般追逐,甚至不惜伤害他人,造成无尽的恶果。


      世间种种现象,皆由心所造,虽然缘由各异,但其本质都是空的。理解这一点,你便能明白烦恼产生的原因。


      虽然我们理解烦恼是如何产生的,仅仅通过暗示自己不要执着于念头或钻牛角尖,并不能产生太大效果,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思想往往比生命的本能更为易变,如果没有集中注意力,一旦受到外界刺激,你会不由自主地随从妄想,越来越远,最终陷入烦恼之中。


      因此,不要将妄想视为真实且永恒的存在。无须害怕念头的产生,唯恐觉察得太晚。


      安住真心,世界因此而改变


      当我们安住于真实的内心时,杂念便能转化为有益的智慧。尽管这些杂念也是由根、境、识的结合而产生,但与普通人的妄念有所区别。


      无论眼前的世界如何变化,圣者始终会镇定地栖息于内心的真实,不受表象的干扰,保持如如不动的状态。


      两者的不同在于:在真心的观察下,所产生的妙用是直觉智慧。即使对一切保持敏锐的觉知并能够产生妙用,但这种妙用并不会动摇真心的本质。其本体依然是宁静空无的,这就是道的法身。


      凡人的妄念就像繁殖不止的树蛙,会把你的内心世界搅得一团糟。


      当你安住于真实的内心时,你会意识到无论经历什么,都会随着时间而消逝。一旦这些经历过去,它们就只会成为回忆。


      如果你过于沉溺于某个痛苦的经历,那么那段回忆就会持续伤害你。反之,如果你不在意它,那么它就只是虚幻的影像,与那些让你快乐的经历或记忆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它们只是你生命旅程中的一些短暂片段,转瞬即逝,一起勾勒出你存在的痕迹与证明。


      因此,那些执着于个人得失的人,总是比无私的人更容易感到烦恼和痛苦,因为他们心中总有太多的欲望无法实现。


      他们过于关注外界对自己的看法,过于看重自己的付出是否得到回报,常常执着于那些虚幻的事物而不愿放手,误以为这样是聪明和清醒的表现。他们并不明白,痛苦其实正是源于这种过于在乎和自以为是的精明。


      如果无法看清这一点,就不算是真正的觉醒者,也无法真正爱自己,更谈不上懂得如何去爱他人。他们或许能够取得世俗上的成就,但如果过于计较,生活一定会十分疲惫。


      古人为什么说“早上听到真理,晚上死亡也无怨无悔”?


      因为,一个执着于世事的平凡人即使活到一百岁,也不如智者潇洒、从容、满足地活一天。


      看懂这一点,能够洞察本质、顺应自然、领悟大道的人,就是聪明之人。


      不能透彻理解这一点,或者只是停留在理论上明白,却无法将其转化为生命的本能的人,就是普通人。


      道经中说:“人和神都喜欢清净,而内心却被干扰;人的内心渴望安静,却又被欲望牵引。只要能够放下欲望,内心自然会平静;心灵得到净化,神性也会变得清明;这样一来,六欲自然不生,三毒也会消除。因此,不成功的原因在于心未澄清,欲望未能放下;能够放下欲望的人,内心会无所执念;外在形态也不再执着;远观万物,亦不再执着于物。三者皆无时,唯见空灵;观空亦是空,无所附着;既然无物可空,无的无也随之消失;无之又无,心境常常保持宁静。宁静无所依赖,欲望岂能生起?欲望不生,便是真正的安静。真正的常态应当顺应事物,真实自性得以显现;恒常的状态是宁静的,清静便是常态。如此安静,便能渐入真道;一旦进入真道,就是真正的得道;虽称为得道,实际上却无任何所得;为普化众生,可以称作得道;能够领悟的人,才能传承圣道。”


    微信图片_20250320120828.jpg

    0003.jpg

    微信图片_201912111045151.jpg





    客服中心
    联系方式
    400-065-0201
    - 助理老师
    新浪微博
    扫一扫,与我联系
    本站已支持IPv6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