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教信徒大致可分为信士、居士、道士和法师四个主要类别(也有划分为道士、隐士、居士、学士、信士五类的方式,其中法师可归入道士范畴)。 道教信徒大致可分为信士、居士、道士和法师四个主要类别(也有划分为道士、隐士、居士、学士、信士五类的方式,其中法师可归入道士范畴)。 信士是指内心信奉道教,但尚未参与正式宗教认定仪式的人士。 居士是指已完成道教皈依仪式,拜过度师,虔诚皈依道、经、师三宝,并受持五戒(全真派)或九戒(正一派)的正式道教信徒。现代社会常以持有道教皈依证作为身份凭证。 道士是指在皈依基础上,进一步参加传度仪式(正一派)或冠巾仪式(全真派),并获得度牒(道士证)的道教神职人员。民间常见一些从事符法、预测或风水堪舆的人士,虽自称为道士,但未经过正式道教皈依,不通道教经典,亦不熟悉道教科仪。此类人士实为专攻某类术数的术士,与真正意义上的道士有所不同。 法师是指已皈依、传度正式成为道士,经过一段时间修持后,再拜高箓位(正一派)或高戒位(全真派)的法师学习科仪精要,并能在法事中担任主要领导职务的道士。 普通人确立道教信仰后,可前往道观或道坛拜师并完成皈依仪式,即可成为正式道教信徒,即居士,此后可自称三宝弟子或三清弟子。各地道教协会或规模较大的道观通常会定期或不定期举办皈依仪式,有意者可直接向道观的“知客”咨询相关事宜。 关于拜师:
古时拜师,师父需考察弟子的禀赋根器,弟子也需观察师父的道德修为。通常师徒需经过三至五年的相处磨合,彼此认同,方可举行正式的拜师仪式,引入道门。 体悟大道需依靠经典。经典中蕴藏大道的玄奥义理,常人难以自行参透,需要明师引导方能踏入道门。因此,拜师之事必须慎重对待。 凭借个人因缘,寻找到与自己有缘的度师,由度师诵经咒、忏悔弟子前世今生罪业,传授三皈依及五戒或九戒仪轨。 俗家弟子皈依后,应研读《道德经》《太上感应篇》《北斗经》等经典,力行善事,积累功德,努力成为合格的道门弟子。 如何寻找师父: 皈依道教的师父须为国家认可的道教教职人员,通常为道观当家道长或高道大德,拜师亦讲究师徒缘分。 当今社会“名师”众多,需提高辨别能力,警惕其中不乏名不副实或学识浅薄者。平日积德行善,善缘到时自会相遇明师。师父亦会考察求道者的人品德行,轻易收徒者往往难以传授真正道法,且可能耗费钱财。 道家重视正统法脉传承,切勿修习邪法,否则易导致心境狂妄或贪欲膨胀,终无善果。正统法脉需经师父开坛祈请上界、上表疏文,完成这些仪式,才能获得师父及祖师认可。 道教内弟子也须修至一定境界,并经所属道观或师父允许后方可收徒,并非普通道门中人皆可随意收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