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见认知层面的误区 很多人(包括部分易学研究者)将【易经】与《周易》直接等同,甚至有学者直接表述《周易》就是【易经】。 而从历史演变层面,古代【易】的系统并非单一。据《周礼》记载:“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 。早期【易】有三个并行系统:《连山》《归藏》《周易》。 但历史进程中,《连山》、《归藏》相继亡佚(未完整流传至今),仅《周易》传承下来。因此,《周易》逐渐成为【易】系统的唯一代表,进而成为【易经】的“代名”。 考古实证中的“三易”谱系 传统易学研究长期拘泥于《周易》框架,但考古发现揭示【易经】实为包含《连山》《归藏》《周易》的复合系统。1993年湖北王家台秦简出土的《归藏》残篇,其卦名与《左传》《山海经》引文高度吻合,证实《归藏》非后人伪作;西周甲骨H11:85的数字卦“六六六”则与《连山》“以艮为首”的特征呼应。三易差异显著: 《连山》:以艮卦(山)为首,殷墟卜辞中山岳祭祀占比37%佐证其商代渊源; 《归藏》:秦简明确以坤卦(地)为首,反映母系社会遗存; 《周易》:西周青铜器铭文高频出现的“元亨利贞”标志乾卦(天)的核心地位。 《汉书·艺文志》“世历三古”的记载,揭示易学体系实为商周思想层累演化的结果。 《周易》与《易传》的哲学分层 【易经】文本存在“经--传”二元结构: 《周易》古经(西周):384爻辞中记载33个历史事件(如“帝乙归妹”),其占断辞体现“德命相参”思想,尚未脱离具体占卜语境。清华简《筮法》证实,春秋时期解卦仍以物象类比为主。 《易传》十翼(战国):马王堆帛书显示,“阴阳”“刚柔”等哲学概念在战国中后期才成为阐释核心。邹衍学派将自然观与伦理观结合,形成“太极—两仪—四象”的宇宙生成论。 对【易经】认知的修正 -自 许文胜导师著作《易经之道》 重构【易经】知识体系的三大维度 符号系统:64卦384爻构成二进制结构(莱布尼茨1719年证实),卦变法则如虞翻“旁通说”展现严密逻辑性。战国楚简揭示至少6种卦序排列,证明符号组合具有动态性。 实践方法论:从蓍草占筮(《系辞》大衍之数)到汉代纳甲、飞伏术数,形成“观测—推演—决策”链条。明代《易占经纬》更将卦象转化为决策矩阵。 哲学阐释体系:《易传》以“一阴一阳之谓道”构建本体论,程颐的《程氏易传》则发展出“体用一源”的理学诠释。跨学科延伸如孟喜“卦气说”将64卦配比365.25日,《黄帝内经》以卦象解释人体阴阳平衡。 当代研究--考古学颠覆认知 阜阳汉简《周易》占辞与今本差异率达41%,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简出现“离卦居首”等非传统卦序,证明《周易》文本存在多线传播。 巴比伦肝卜与商代龟卜共享“右吉左凶”空间观念的雷同性,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证实,莱布尼茨二进制论文直接受邵雍六十四卦图启发,揭示易学作为人类早期抽象思维的共性等。 【易经】本质是华夏先民对宇宙规律的符号化建模,早已跳出《周易》中心论,在甲骨、简帛、数理逻辑的三重证据中,重建动态演化的易学谱系,这不仅是学术梳理,更是对华夏文明认知基因的解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