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首頁 >> 易经文化 >>知识 >> 易学的起源与发展是怎么样的?
    详细内容

    易学的起源与发展是怎么样的?

    20.png

    易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漫长且复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演变紧密相连,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起源:上古至西周



    - 源头传说:相传伏羲氏画八卦,以符号象征天地万物(天、地、雷、风、水、火、山、泽),这是易学最原始的形态。
    - 《易经》形成:商代出现甲骨占卜,周代在八卦基础上发展出六十四卦,形成《易经》的雏形(卦象、卦辞、爻辞),最初用于占卜,记录吉凶祸福。



    二、早期发展:春秋战国至秦汉


    - 《易传》诞生:战国时期,儒家学者对《易经》进行阐释,形成《易传》(十翼),包括《彖传》《象传》《系辞》等十篇,将其从占卜之书提升为哲学著作,融入“阴阳”“道”“天人合一”等思想,奠定易学的哲学基础。
    - 汉代象数易学:汉代儒生注重卦象、爻位、阴阳五行的数理推演,形成“象数派”,代表人物有孟喜、京房,将易学与天文历法结合,用于解读自然与社会规律。


    三、成熟与分流:魏晋至隋唐


    - 玄学化转型:魏晋时期,王弼等以玄学思想解《易》,强调“得意忘象”,注重义理阐释,形成“义理派”,与象数派形成分流。
    - 融合与传播:唐代孔颖达编《周易正义》,融合象数与义理,成为官方权威注本;同时,易学思想渗透到佛教、道教中,推动三教融合。

    四、鼎盛与深化:宋至明清


    - 宋代理学化:宋代易学达到高峰,程颐、朱熹等将易学与理学结合,以“理”“气”解释卦象,强调伦理道德与宇宙规律的统一;邵雍则发展象数,创立“先天象数”体系。
    - 明清考据与批判:清代学者注重对《周易》文本的考据(如王夫之《周易外传》),同时部分思想家(如黄宗羲)结合社会现实反思易学,使其更贴近实用。

    五、近现代:转型与多元


    - 近现代以来,易学受到西学影响,学者从哲学、社会学、科学等角度重新解读(如将其与辩证法、系统论对比);同时,其占卜、风水等实用层面仍在民间流传,形成学术研究与民间应用并存的局面。

    总体而言,易学从原始占卜符号逐步发展为涵盖哲学、自然科学、社会伦理的综合思想体系,始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

    微信图片_20250320120828.jpg

    0003.jpg

    微信图片_201912111045151.jpg





    客服中心
    联系方式
    400-065-0201
    - 助理老师
    新浪微博
    扫一扫,与我联系
    本站已支持IPv6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