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首頁 >> 易经文化 >>知识 >> 易学的起源与发展:一部从"算卦手册"到"哲学宝典"的逆袭史
    详细内容

    易学的起源与发展:一部从"算卦手册"到"哲学宝典"的逆袭史

    20.png

    对于易学,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是非常神秘的,里边有不同的卦象,还有晦涩难懂的卦辞和爻词。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现在被捧得玄乎其玄,动辄和"阴阳平衡""宇宙规律"挂钩的易学,最初可能只是本"古代生活小助手"?就像咱们现在查天气看APP、做决策翻攻略,古人没这条件,只好对着几根横线琢磨:"今天能不能去打猎?""这雨啥时候停?"从刻在骨头片子上的占卜记录,到后来被尊为"群经之首"的思想源头,易学这一路逆袭,藏着古人从"摸黑过日子"到"琢磨透世界"的全过程——今天作者就带大家扒开那些玄乎的外衣,聊聊它前世今生。


    伏羲画卦:可能是史上最早的"信息可视化"实验

           先说说开篇的伏羲画八卦。你别把这事儿想得太神,说他"仰观天象俯察地理,突然顿悟画了八卦",倒不如说可能是他蹲在河边发呆时,突然发现"这世界好像能分两类":太阳挂天上是亮的,月亮出来是暗的;白天热得穿单衣,晚上冷得盖被子;男人力气大,女人心细——这不就是最朴素的"阴阳"嘛。


          估计伏羲当时也没那么多弯弯绕,就是觉得"总说'亮的、热的、硬的'太麻烦,不如画个符号省事"。于是拿根树枝在地上划:一根整横线"—",代表刚才说的那些"阳乎乎"的东西;中间断一下"- -",代表"阴乎乎"的。再把这俩符号凑一凑,凑出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个卦,分别对应天、地、雷、风、水、火、山、泽——说白了,就是把自然界常见的八种东西做了个"符号化分类",相当于给古人搞了套"自然现象速记法"。


         这时候的八卦哪有什么哲学大道理?大概率是部落里的"决策参考手册"。比如要去打猎,先占一卦,抽到"巽卦"(☴),部落里的"老法师"就说:"这卦像风,今天可能刮大风,弓箭不好使,换陷阱捕猎吧";要播种了占一卦,抽到"乾卦"(☰),就琢磨"乾为天,最近晴天多,适合翻地"——本质上,就是古人用有限的认知,给"不确定的生活"找个"确定的参考",跟咱们现在出门看天气预报一个理,只不过人家的"预报工具"是几根横线。


    算卦工作"升级"的仨狠人:文王扩内存、周公写说明、孔子装插件

          这么说吧,易学能从最初那套"简易符号集"变成后来的文化大书,全靠这三位搞了三轮"版本更新"。


           文王是第一个"技术流",早年的八卦就像个内存极小的旧手机,只能存八个基础功能。他琢磨着"不够用啊",干脆动手把八卦两两组合,硬生生把"内存"扩成了六十四卦,这下能装的事儿多了去了,从"明天晴不晴"到"结盟靠不靠谱",都能往里塞,算是完成了"硬件升级"。


          周公紧接着搞"软件优化"。文王扩完内存,满屏还是横线断线的符号,谁看得懂啊?他就当起了"说明书撰稿人",给每卦每爻都配上爻辞,比如见着"乾卦"的初爻,就写上"潜龙勿用",直白告诉你"时机没到别冒头",相当于给生涩的符号加了白话注解,总算让这"新硬件"能被普通人用明白。


          到了孔子这儿,直接来波"功能拓展"。那会儿大家用易学还多是算吉凶,他觉得"这东西能更厉害",于是捣鼓出《十翼》——这哪是普通补丁,简直是套"哲学插件",从阴阳道理讲到做人规矩,把原本偏实用的"占卜工具",愣是升级成了能琢磨天地人事的"思想宝典",等于给易学装了翅膀,让它飞得更远了。


    汉唐:象数派和义理派的"第一次battle"

          到了汉唐,易学突然变得"卷"了起来,还分成两派吵上了——一派叫"象数派",把易学往"数学题+天文课"上拽;一派叫"义理派",喊着"别揪符号,看本质",这俩派的battle,反倒把易学推上了新台阶。


          先说说汉代的象数派,代表人物是孟喜、京房。这帮人脑洞是真不小,硬是把六十四卦和二十四节气绑在了一起,说"冬至那天就得对应复卦,因为复卦下面有根阳爻,代表阳气开始往上冒;夏至对应姤卦,下面有根阴爻,代表阴气要来了"。更绝的是京房,他还说"卦象能预警"——要是某节气没对应上某卦,就是"阴阳失调",可能是皇上施政有问题,得反思。


           这波操作倒是把易学从"民间小术"搞成了"国家级理论工具",但也越来越复杂:算一卦得先排卦、再数爻,还要对应五行、天干地支,最后绕半天才能出结果,简直像解高数题。到后来,连有些学者都吐槽:"本来是看卦懂道理,现在成了算数字凑答案,本末倒置了"。


           直到三国时王弼站出来说"停!"这哥们儿是义理派的开山鼻祖,他写了本《周易注》,喊出"得意忘象"——意思是"看易学别死磕卦象长啥样,看懂背后的道理就行"。比如"艮卦",象数派可能会说"这卦俩山叠一起,对应啥节气啥方位",王弼直接说"艮是止的意思,做人做事得知道停,该收的时候别硬往前冲"。


           他这一下就把易学从"数学题"拉回了"哲学课"。原来大家盯着"卦象怎么画",现在开始琢磨"卦辞说啥理";原来算卦是为了"知道结果",现在是为了"明白规律"——就像把缠了一堆线的风筝解开,终于能飞起来了。


    宋明:给易学装了"人文操作系统"

           到了宋明,这帮理学家更是把易学玩出了新高度——他们不满足于"讲规律",直接把易学和"宇宙起源""做人道理"绑在了一起,相当于给易学装了套"人文操作系统"。


           先出场的是周敦颐,他画了张《太极图》,说"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其实就是用易学讲"世界咋来的":太极是混沌一团,分了阴阳(两仪),阴阳再分春夏秋冬(四象),最后变成天地万物。这就把易学从"讲具体事儿"拔高到了"讲世界观",格局一下打开了。


           接着邵雍更绝,他搞出个"先天图",说六十四卦不光能算人事,还能算"宇宙周期"。他说"一元等于十二会,一会等于三十运,一运等于十二世",算来算去,说宇宙会从生到灭再重生——你别管准不准,这思路够大胆:用易学的"变易"思想(万物都在变),去套整个宇宙的规律,这是把古人的"追问欲"拉满了。


           再后来程颐、朱熹出场,直接给易学加了"伦理插件"。程颐写《伊川易传》,说"易理就是天理"——比如乾卦讲"刚健",对应做人要正直;坤卦讲"厚德",对应做人要包容。朱熹更直接,他说"学易不是为了算卦,是为了明白做人的道理"。他解"谦卦",不说"这卦能带来好运",只说"谦虚的人走到哪儿都顺,不是卦灵,是道理灵"。


           到了明代王阳明,又换了个角度。他说"易理不在书里,在心里"——别听朱熹说"得对着书格物致知",你自己心里觉得对的道理,就是易理。比如你待人谦虚,不用看谦卦的爻辞,你就已经懂了谦卦的理;你做事知道变通,不用算卦象,你就懂了"变易"的理。这一下把易学从"书本理论"拉回了"个人体验",告诉大家:"易学不是遥不可及的学问,活明白的人,天天都在学易"。


    它从来不是"老古董",是古人的"认知工具箱"

           像学习易学必不可少的著作《周易》肯定也是必不可少的,有的人认为《周易》包含内容有《易经》和《易传》,《易经》是八卦、六十四卦、卦辞、爻辞的总和;《易传》则是孔子所留十翼。还有认为《易经》有《连山易》《归藏易》《周易》三部,《周易》是《易经》一部分。


           当然随着时代久远,有些东西我们无从考证,众说纷纭,但这并不影响着易学的应用。像通过易学的原理和一些符号体系,渐渐形成了玄门五术,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山医命相卜。


          回头看易学这一路:伏羲画八卦,是给"自然现象"做符号;文王演卦、周公作辞,孔子作十翼是给"符号"加解释;汉唐的象数派和义理派,是争论"该从哪角度读易学";宋明的理学家和心学家,是用易学讲"世界观和做人道"——其实它从来没定死自己的"身份"。


          一开始它是"算卦手册",帮古人应对不确定的生活;后来成了"哲学宝典",帮古人追问世界的规律,说到底,它就是古人留给我们的"认知工具箱"。


    微信图片_20250320120828.jpg

    0003.jpg

    微信图片_201912111045151.jpg





    客服中心
    联系方式
    400-065-0201
    - 助理老师
    新浪微博
    扫一扫,与我联系
    本站已支持IPv6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