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首頁 >> 易经文化 >>知识 >> 这些修行窍门,让你忘记身体、内心安静,达到清明的打坐状态!
    详细内容

    这些修行窍门,让你忘记身体、内心安静,达到清明的打坐状态!

    20.png

    1752049370471.jpg

      一、打坐是一种特殊的休息方式


      打坐中的“坐”字其实是一个象征,代表着休息。它不仅是身体得到放松,也意味着思想的休息。


      打坐应该是一种享受的状态,一种自我反思的过程。


      打坐的首要原则是全身放松。如果你习惯于闭眼放松,可以选择闭上眼睛;如果你更喜欢睁着眼睛也没问题,坐着即可。闭眼有助于养阴,而睁眼则有助于养阳。


      如何才能实现全身放松?


      坐在这里是一种幸福的体验,想到这一点,心情自然会放松。如果你感到身体某个部位紧绷,可以稍微活动一下,让它放松。


      如果眼睛感到疲劳,可以多眨几下眼,轻轻触摸眼皮。如果脸部感到紧张,可用手轻捏一下;若脖子感到僵硬,可以轻轻揉揉脖子。要确保从头到脚都没有任何负担或紧绷感。


      每次坐下时,我会先给自己一个提示:“啊,真舒服!”接着告诉自己要放松,这样整个身心就会慢下来。


      打坐不仅仅是外在的姿势,而是内心愉悦的表现,是与自己相处的一种私密时光。


      高兴地坐在那里,独自享受宁静,心中愉悦,挂着微笑,眉头放松。


      当你静坐在那里的时候,努力去感受周围的环境。实际上,每个人在放松和宁静的状态下都显得特别美丽,就像一朵即将绽放的花朵。


      坐在那里时,体内的气息充满、饱满,扩展着,外表显得安静,但内心却充满生机与活力。


      如果时间允许,可以让心中涌现出各种往事,在宁静中感受广阔的世界。


      二、静坐是获得能量的一种方式


      许多人追求坐在那里一念不生的状态,实际上大家都很难做到。如果真的没有任何念头,人就会变得像木头或石头一样。


      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想法,但要保持冷静,不被这些想法牵引。做到“来的不拒,去的不中留”。就像观赏风景一样,心中怀着欢喜,俯瞰四周的美好,而不去执着于某一特定的风景。


      有一个词叫“如如不动”,因此也存在一个“动”与之对应。动指的是繁杂的思绪,而觉察力则是清晰明了的,保持着一种如如不动的状态。


      坐在那里时,令人一见便生敬意,因为他的状态充满而宁静,给人一种浩然正气的感觉。


      坐下来的时候,总是充满了快乐,不仅得到了放松,也感受到了喜悦。有些人用“轻安”或“法喜”来形容这种体验,但这不过是其中一种感觉,并不是全部。


      当你真正坐下来时,你与周围的空间融合在一起,能够观察到所有人来来往往,也能感受到各种念头的流动。


      如果只是在外表上坐着,而心思却游离在外,那是绝对不行的。


      打坐时要感受身体与空间的连接,此刻心中自有无数力量,内心平静,展现出将领的气概。


      静坐的人,内心应当充满自信,心中正气滋生,抵御邪恶侵扰。


      如果坐姿是低头、弯腰或缩着身体,就会导致气息无法畅通。无论是坐姿还是心情,都应该保持放松舒适,要做到挺拔自信,无论身处何地都能保持安全感。


      无论你身处何地,只要闭上眼睛,就会意识到天地间只有你一个人。在那一刻,你会忽视周围的一切人和事,因为你是唯一的存在。


      静坐是一种获取力量的方式,四面八方的支持汇聚而来,能够感受到的能量也随之显现。


      此时存在两种力量,一种是由内而外,另一种是由外而内,它们在你的身体中形成了一种平衡。


      可以参考古代画像中的神仙坐姿,观察他们下巴的形状。


      坐着时,身体放松后,稍微抬起下巴,轻轻顶起,这样后脑勺就容易放松。后脑勺一旦放松,整个大脑的血液循环也会更佳。


      让大脑在安静状态下得到更好的滋养,静坐时要确保大脑获得充足的氧气和血液,才能实现更多人生的领悟。


      在坐着的时候,整个脊柱应该呈现出一个平滑的抛物线形状,这样气才能顺畅地向上流动。如果有人轻轻地将手沿着脊柱放下去,并且顺利滑落而没有任何阻碍或凹凸感,那就是正确的姿势。


      当你坐在那里时,会感受到身体与周围空间的完全融合,难以分辨出哪里是空间,哪里是你自己。如果每天都保持这种状态,就称之为“临界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任何风吹草动你都能感知到。


      还有一种说法叫“虚领顶劲”,其实并不是我们用力去顶,而是就像有人轻轻拽着你的衣领,给人一种虚幻的感觉。


      若你感受到大椎与衣领之间的关系,当你突然觉得自己的衣服仿佛没有穿在身上,或者轻飘飘地挂着时,这就是正常的现象。


      当坐得舒服时,只需短短两三分钟,就感觉衣服好像在微微飘动,因为四周的空气充盈而包围着我。


      衣服与身体之间充满的气,我们称之为卫气。卫气越强,感知外界的能力也越强,沟通能力也随之增强,抵御疾病的能力同样会更强。


      修炼的高人常说:“一根羽毛无法增加,苍蝇也无法落下。”当你能够感知到身体与衣物之间的间隙时,说明你的身体已经在进行外延修炼了。


      让自己尽情放松,融入周围的环境,逐渐模糊与空间之间的界限。


      如果你过于专注于身体的某个部位,就很难与外界产生共鸣。只有当身体与外界产生联系时,我们才能持续吸收外界的养分,同时也能将自己的爱心不断地传递出去。


      在每次呼吸之间都有一个“息”。当我们忙碌时,这个“息”常常被忽视,只有当我们静心坐下,享有充裕的闲暇时,才能领悟到这个“息”。停顿的时间越久,眼前的世界就会显得越加广阔。


      在练习时,我们每次都在呼吸之间寻找那种停顿。停顿的时间越长,体验到的感受就会越不同。


      身体与外界的交流不仅仅依赖我们的感官。虽然我们通常通过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和意识来认识这个世界,但实际上,感官所体验到的世界并不全面。


      人们普遍认为眼睛所见的才是事实,但其实只有内心才能真正领悟真相。如果我们突破这些束缚,当我们坐下时,仿佛听而未听,似乎看而未看。


      许多人在打坐时,突然感到全身有很多疼痛和不适,这其实是因为平时这些问题就存在于身体中,但由于忙于各种事务,心思纷乱,未能注意到自己内心的呼唤和身体的信号。


      在打坐时进入自我观察的状态,这时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身体的需求,体验到身体的变化和不适之处。


      打坐时,不要过于关注体内有多少条气脉在流通。打坐的目的是为了调和身心,而不是专注于某条经络的疏通。经络并非仅仅是线状的,若过于执着于某一条经络,反而会限制自己的体验,将自己从无限的状态局限到一个狭小的空间,最终导致身体更加不畅。


      真正的大道是无为的法则。当你修行无为法时,便会身处一个无始无终的境界。


      我们在打坐时,不应局限于对身体的关注。坐在这里的时候,我并不在意自己的身体在哪里,因为我从未将注意力放在身体上。


      当我想用手时,手才会出现;我想触摸手臂时,才会意识到手臂的位置;我拍打胸膛时,才能知道胸膛在什么地方。


      因为我总是生活在一个特定的空间里,心中有一点灵感,这种灵感引导着我的身体在这个空间中自由地移动。


      打坐是保持内心清晰明了的状态,这种状态能让你在这个空间中实现内外的交流。这里所指的“内外”是指有形的身体与无形的空间之间的融合。


      三、中医学必须建立在打坐的基础之上


      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如此。当我们感到身体不适时,应思考如何缓解这种不适,并探究其原因。


      在解决这些问题之后,我们还需要考虑可能存在的一些障碍,比如思想上的阻碍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果能够识别出这些问题,就能避免再次受到伤害,这也是我们打坐的一个目标。


      有些人修炼打坐的功夫相当不错,但他们过于执着于身体的感受,往往忽略了身体与天地之间的密切联系,似乎在舍弃根本而追求次要。


      如果身体只是身体,空间仅仅是空间,那么无论如何练习,都只是徒劳的勇气。


      在这个世界上,任何事情都无法单靠个人的力量完成。我们需要依靠他人的力量和集体智慧,以及利用天地间的各种能量,打坐便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式。


      保持这种灵机的清晰状态,让身体自由自在地存在于空间中。过于强调身体时,便会被“我”所限制,被这个“我”束缚,就无法真正地自由生活。


      当我们在任何时刻都能忘却身体的存在时,便达到了最理想的打坐状态。


      我们的身体时刻在变化,思维同样在不断运转。思想的变化稍微快于身体,灵魂与形体未必总是同步。因此,每天我们都应该留出一些时间给自己,只有这样,身体与灵魂才能更加契合,共同舞动。


      中医的学习必须建立在打坐的基础上。


      如果你从未暂停片刻,倾听自己的内心,也从未静下心来观察周围的世界,那么你永远无法成为一名中医。


      中医中的“中”指的是在任何地方都能够达到一种平衡的状态,这需要保持内心的宁静,才能够体会到。


      如果风轻轻吹拂过湖面,湖水便会泛起涟漪,无法映出天空和树木的倒影。当湖水十分平静时,宛如一面镜子,能够清晰地看到蓝天、白云和树木的倒影。


      我们的内心也是如此,当心灵足够平静时,任何事物都显得清晰而明了。


    微信图片_20250320120828.jpg

    0003.jpg

    微信图片_201912111045151.jpg





    客服中心
    联系方式
    400-065-0201
    - 助理老师
    新浪微博
    扫一扫,与我联系
    本站已支持IPv6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