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首頁 >> 易经文化 >>命理 >> 《易经》两大终极法则:高维度生存,大境界生长!
    详细内容

    《易经》两大终极法则:高维度生存,大境界生长!

    20.png

      易道的核心在于阴阳二气在时空中的分布与变化。就这两方面而言,六十四卦中有两组卦特别引人深思,它们在阴阳上展现出绝对的对称与平衡,但性质却截然相反。这些卦象揭示了易道的两大基本法则。

    640 (5).jpg


      这包括是否、泰和既济、未济,以及对冲法则和归正法则。


      一、易道对冲法则:更高层次的自我定位与他人关系。


      可以看出,否与泰是由三阴与三阳的结合组成,彼此对立。


      所谓“否极泰来”,否卦代表凶险,泰卦则象征吉祥。乾代表天,坤代表地;在否卦中,天在上,地在下,这看似正常,但为何会是凶卦呢?因为阳气是向上升腾的,而阴气则是向下沉降的。在这个卦象中,阴阳二气的上升与下降并没有交融,反而展现出一种分裂的趋势。


      《系辞下》中提到:“天地间氤氲而生,万物因此而纯化;男女结合精华,万物由此而繁衍。”这就是“生生”之道,阴阳相互作用才能孕育出繁荣与生生不息的状态。


      泰卦表面上看起来像是天地颠倒,但阴阳二气却能产生良好的相互作用,显示出和谐相处的趋势。天地交融的局面,正是象征着极大的吉兆。


      这种解释很常见,但其背后的法则却并不寻常,与《道德经》的思想相一致。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中提到:“万物都负有阴的特性而拥抱阳的特性,阴阳交融才能形成和谐。”


      老子谈论道理,这句话直接指向事物的根本。所提到的正与否,正是《周易》中泰卦与否卦所揭示的,可以视作对冲法则。气的相互对冲产生和谐,阴阳两种气息的碰撞才能达到和谐,这就是冲和。而这也是和合的唯一途径。


      对冲的关系是必须存在的。否卦代表有对但没有冲,因此不吉利;而泰卦则既有对又有冲,因此能达成和谐。


      天地的法则,动态的一面称为冲和,静态的一面则称为中和。


      《中庸》提到:“中是天下的根本;和是通达万道的关键。达到中和,天地就安定,万物也因此而繁荣。”


      致中和,就是实现和谐。


      孔子曾说“和而不同”,人们长期以来将其解读为一种宽容的修养,实际上这反映了天道的深意——不同的存在才形成了阴阳,阴阳则带来了对立,对立孕育了和谐,而和谐则造就了繁荣。世间的真正修养,背后都根植于大道,能否看见这一点取决于个人的境界,而所有的德行实质上都源于智慧。在这个鱼龙混杂的世界里,广泛的观察就是领悟道理,包容他人就是修炼自己,而接受现实则是获得真理。


      我们还可以观察到一个现象:一个强大到没有对手的人,最终会因为刚愎自大而走向膨胀和自我毁灭;而一家没有竞争的公司,也必然会走向放任自流和解体。


      这其中体现了对冲法则的作用。就像否卦中的阴阳未能相交一样,内外之间产生了裂缝,最终导致自身的解体。相反,激烈的竞争则能促进双方不断壮大。


      真正有智慧的人,不仅不害怕竞争,反而会主动寻求竞争,通过寻找参照物来了解自己在世界上的定位。这些参照物可以是历史上的、当代的、国内外的,或是真实的也可以是假设的。只有有了这些参照物,才能真正意识到自己的高度与分量,从而更明确自己的前进方向。


      他处如此,自身也是如此。每个人都充满矛盾,内心存在许多对立的方面,只有通过阴阳的交融与冲突,才能达到内心的和谐。


      为什么很多人无法妥善处理内心的矛盾呢?因为他们总是排斥某一面,迎合另一面,导致内心的分裂与冲突。无论你选择接受还是拒绝,这些矛盾始终是真实存在的。处理不当的根本原因在于不愿意直面和接受这种真实。一旦你能够正视并接纳它,内心的矛盾就会自然向和谐的方向发展,实现自我和谐。


      拒绝迎接源于内心的本能,而开放心扉则展现了心灵的超越能力。本能导致我们在困境中迷失,陷入越想解决反而越难解决的恶性循环;超能力则让我们超脱于困惑,不再执着于辨析,反而能自然而然地领悟,轻松破解困境。这正是佛家内观法门的深刻含义所在。


      事实就是这样,但大多数人并不了解这一点。


      二、易道归正法则:成长的深层本质与真实道路。


      可以看出,既济与未济体现了阴阳的交织与融合,达到了充分的交融与和谐,最终实现了完全的平衡,形成了至高的和谐状态。


      这是六十四卦中的最后两卦,既济象征着已完成和圆满,而未济则代表着未完成和重新开始。


      这两个卦的元素构成和分布模式完全相同,但它们的位置却是完全相反的,这正是导致它们意义不同的根本原因。


      阴阳和时位是易道的两个基本要素。如果说“否泰”的对冲法则突显了阴阳的运作,那么“既济”和“未济”则体现了时位的作用。在《易经》中,有两个关键概念:“当时”和“当位”。“当时”指的是合适的时间,“当位”则指的是合适的位置,也就是说阴阳两种气息处于恰当的时机和状态。


      六爻的排列中,初、三、五为奇数,二、四、六为偶数。奇数代表阳,偶数代表阴。若出现三个奇数,则属于阳时和阳位;若出现三个偶数,则属于阴时和阴位。


      阳光在阳光时处于阳光的位置,阴影在阴影时处于阴影的位置,这样就是合适的时间和位置;相反则是不合适的时间和位置。


      卦象的当位程度越高,其状态就越趋于圆满和沉静;相反,当位程度越低,状态就越倾向于缺失和变动。正因为如此,既济象征着完全符合时势的状态,而未济则代表着完全不符合时势的状态,因此前者是极致的宁静之终,后者则是巨大的动荡之始。


      当时正位是不当时的错位。从整个发展过程来看,未济代表了发展的起点,而既济则标志着发展的终点。发展的内在动力正是从错位走向正位,这就是归正的法则。


      表面上,这看似在强调选择正确时机和地点的重要性,但实际上隐藏着一个关键的前提:只有能够顺利完成整个过程,才能实现真正的转变。然而,许多事物和人都容易在中途遭遇挫折和毁灭。究竟是什么因素决定了我们是否能够完整地走完这一历程呢?


      这需要回归到既济与未济之间的阴阳平衡与和谐。六十四卦的最初两卦是乾卦和坤卦,其中,乾卦的六爻代表纯阳,象征着自强不息的力量;而坤卦的六爻则代表纯阴,体现了厚德载物的品德。因此,既济和未济之间的关系就是力量与品德的平衡与融合。正是由于这种平衡与融合,未济才能在复杂的环境中顺利起步并持续发展,既具备力量,又有坚实的支撑。


      时位最重要的节点是起点和终点,因为这代表了出发和归宿,是最根本的关系。因此,六十四卦的前两卦和后两卦彼此相互呼应,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伟大的寓言。


      德性是什么?从广义上讲,就是内在的力量。对个人而言,这不仅关乎品德修养,也涉及能力的深厚积累和智力的深刻思考。因此,孔子指出,人有三种主要的错误,这些错误不仅危害自身,也可能影响他人——“德行浅薄却身处高位,智慧有限却谋划重大事务,力量微薄却承担重任”。归根结底,这些问题都源于内在力量的不足。


      “德不配位,必有灾殃”的意思是,一个人的品德和地位不相符,就会遭遇不幸。当内在力量与外在力量失衡时,就会产生“反噬效应”。也就是说,内在力量与外在力量不匹配时,那些不足之处和差距将会反过来损害自己。这样的例子在历史和现实中屡见不鲜,例如那些试图投机取巧的人。无法稳固所获得的东西,往往会导致更多、更深的失去。


      绝对不能忽视内力的修炼,没有内力的提升,就无法既快速又稳健地前行,走得更远。这是一个基本条件,也是最重要的启示。


      易道是一个循环的过程,六十四卦不断变换,这种循环并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在每个阶段结束后,状态得到提升,迈入更高层次和新的境域,就像立体的涟漪不断扩展。这正体现了成长的真正含义。所有这一切,源于未济,结束于既济,并且依靠内在的力量。


      在这里,有些人可能对当时和当位这个目标仍然不太明白。简单来说,它指的是能够让你的身心感到安定和舒适的瞬间和地点。这一刻既包含了现实的因素,也与心理状态息息相关,正是你领悟的机遇,而这个位置则是最让你感到放松和自在的。


      内力代表着境界的修养,境界越深,受到现实限制的程度就越小。这正如禅宗所说的:“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此心安处是吾乡”。


      易道既是物之道,也是心之道。有学者认为,王阳明在龙场的悟道源于对《易》的理解,这道理就在于此。


      对冲法则包括分道和动道,阴阳彼此对立为分,对冲与合则代表动态的变化。归正法则则是合道与静道,阴阳完全融合为合,源于德而趋向圆满为静。分合、动静,万物皆在其中。


      无论是对冲法则还是归正法则,都是源于均衡法则。均衡本身就是一种道理。道家庄子所说的“天钧两行”,佛教中的中观思想不偏向任何一方,以及儒家的中庸之道,都是基于阴阳的和谐与平衡。人的智慧与天道相合。


      从阴阳的分布与变化入手,通过对冲、归正和均衡三大法则,我们可以清晰地分析不同卦象中的得失与盈虚。在处理人事时,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才能有效运用这些法则。值得注意的是,不仅每一卦的六爻遵循这种规律,六十四卦整体也同样如此,任何一卦都无法孤立存在,都是一个整体系统,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虽然法门看似简单,但其理解与应用却是无穷无尽的。


      庄子说:掌握其中的奥秘,就能应对无尽的变化。


    微信图片_20250320120828.jpg

    0003.jpg

    微信图片_201912111045151.jpg





    客服中心
    联系方式
    400-065-0201
    - 助理老师
    新浪微博
    扫一扫,与我联系
    本站已支持IPv6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