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古代阴阳家格外看重水,谓以水而德王。道家老子一部五千言的道德经,更是用“水德”贯穿始终,并将水看作是道的象征:“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一部《道德经》,流传世间两千多年,影响了中外古今数不尽的人的思想和人生,造就了一代代英明的君主和许许多多人的雄才大略。 水的美德: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老子将水看作是人间“上善”的标志,谓之“上善若水”。 他认为上善的人,就应该像水一样,造福万物,滋养万物,没有高低贵贱的分别:大爱的美德; 利万物而又有善法,谓之“善利”:智慧的美德; 利万物却不与万物争高下:大度的美德。 江海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切河流的归宿,是因为他善于处在低洼的位置上,所以成为百谷王:谦卑的美德。 世界上最柔弱的东西莫过于水,然而它却能穿透最为坚硬的东西,没有什么能超过它,例如滴水穿石,弱能胜强,柔可克刚:柔韧的美德。 水没有固定的形状,却可以进入到人的肉眼看起来没有缝隙的东西中去,由此实现了“不言”的教导:无为的美德。 水几于道,道无所不在,水无所不利,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处地也;空处湛静,深不可测。善为渊也;损而不竭,施不求报,善为仁也:太仁的美德。 道家“水德”与人生“九道坎” 如今的我们,又当如何从老子的道德经汲取人生的智慧呢?尤其令人感到十分神奇的是,这部东方圣经用“水德”的逻辑展示了人生中要过的九道坎: 1. 第一道坎,众坎 水利万物,人利自己,或利小圈子的亲人朋友,或利自己用得着的人。众所周知,利己者是穷人,利人者方富贵。 利自己犹如动物的本能,利亲人也只是本分,利朋友算是友谊,利客户算是交易,而只有利许多陌生人才是境界和使命。 人们需要问自己:虽然人人都在追求成功,但你能过第一道坎吗?也许,许多人在第一道坎面前就会踌躇半生乃至一辈子。 2. 第二道坎,法坎 水不仅仅利万物,更重要的是“善利”,也就是说,有把好心办成好事的“善法”。 现实中不少的人,虽然总是自称好心,但却常常办坏事,于是,愿望与效果变得南辕北辙。 如果一个人就这样办了一辈子的事,却又总是声称自己是好心,你还会相信他吗?人们要问自己:这“善利”的第二道坎你能过得去吗? 3. 第三道坎,名坎 也许有人能够过得了前面两道坎,但紧接着就遇到了第三道坎:不争名。 不少的人通过学习修行能够做到为很多人好,通过实践积累经验,也能够把事情的效果做好,但心中却常常生出“做好人、留好名”的心思。 庄子说:“贼莫大乎德有心”,当一个人做了好事却有争名的私念时,这份善良就要大打折扣了。 对于世间还想上境界的修行者来说,存有此心无异于前功尽弃,因为有私念,这份善就变得不纯洁了。想想看,你能够过这第三道名坎吗? 4. 第四道坎,居坎 世间人多,前面三道坎还是有人会过得去的,于是,第四道坎就来到了眼前“处众人之所恶”,处在大家不喜欢的地方。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你能像水一样养育万物却又保持低调、低姿态吗?理说到这里,很多人可能就更不解了:“好事也做了,什么也不争,还要保持低调?” 君不见,从古至今,很多有才的人不就是因为做了好事、立了大功,以为有了居功自傲的资本,最后导致自己悲惨的下场吗?即使在平常的生活中,我们又有谁会喜欢能干却又傲慢的人呢?再看看那些历史和现实中的伟大人物,他们又有谁是居功自傲的人呢? 5. 第五道坎,志坎 到了这一步,很多人可能会陷入沉思而不敢那么信誓旦旦地宣称自己一定会过得去,但是,四道坎还不是人生全部的坎。 此时第五道坎已经来到我们眼前:水行千里,造福万物,但却常常遭遇阻隔。伟大的水,不管遇到什么障碍,依然绕过阻碍奔流不息,向着自己的归宿大海奔去,反观人类,多少聪明人因为委屈和困难而耗尽了自己的意志、放弃了自己的追求! 作为人类,如果你做了很多好事,非但没有收获感激和荣誉,反而遭到误解、憎恨和陷害,你还会坚持自己做人的原则吗,你还会有继续下去的热情和动力吗? 顺利时,很多人能够拥有热情,逆境时,很多人就放弃了,许多人到了这一步,可能开始摇头了。 6. 第六道坎,恩坎 一些有定力的人遭遇了委屈误解之后,还是能够在痛苦思考之后一笑了之。然而,此时的笑似乎还是早了一些,因为这可能更多是苦恼的笑、无奈的笑。 看看水吧,当它在前进的道路上遭遇阻隔时,用美丽的浪花、舞姿优美的漩涡,感恩着每一个障碍,用自己充满力量感的温柔,造就了一路的美景。 许多人心中怀着仇恨过了大半生,终于让这份力量减掉了自己不少的寿命,罪己感恩,这份水的伟大真的让人汗颜啊!纵观历史,许多人死在这第六道坎的前面。 7. 第七道坎,通坎 也许有人觉得,这水德表现得更多是一种柔性,是一种谦卑的力量,这样的力量会不会让人显得太窝囊?这样的德性是很美丽,但它真的有力量吗?老子说过,水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水的力量看似柔弱,实则强大:既可以澎湃汹涌荡涤一切,也可以润物细无声。 可谓当强则强,当柔则柔,顺势而为,道法自然。再想想人间的英雄悲壮,大多是一味刚强所致;再看看许多自以为善良的人,却常常被小人戏弄或者小善养奸。 此两者错误同出一门,皆是因为没有顺势而为,没有像水一样道法自然般地表现自己的刚强与柔弱,这样一个善于顺势而为的变通之道,就构成了人生的第七道坎,你能够过得去吗? 8. 第八道坎,定坎 人生的境界是无限的,想修行进步的人还要往前走,第八道坎就在眼前。我们看到,不管是历史上还是现实中,许多很优秀的人出事了,是他们不够聪明吗? 他们已经是很聪明的人了,他们已经因为自己的聪明而高居众人之上了。那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呢?让我们来看看水的伟大吧! 水行万里而不惧,携污纳垢,最终荡涤一切,水的伟大在于,它接纳着一切,却保持着自洁的能力,这就是定力。 到此,你也许明白了:在红尘中,许多人面对着外部的各种诱惑,最终不再能够把控自己,进而失去了自己。 9. 第九道坎,真坎 实际上,水的德性并没有到此结束,尽管水在天地间经历了无数的磨难,依然保持着自己的本色与本性,它循环往复,就像什么也没有发生过一样,依然保持着自己利众生的初衷、涓涓流动的优雅和奔腾不息的澎湃,它改变了世界的面貌,自己却依然故我。 人生就是一场修行,生活就是修行的道场。水德给了我们太多的启迪,也因为我们身体中70%的水,于是我们拥有了复苏生命灵性的可能。 “生态”盖指生命体与其环境的有机联系。生态伦理就是人们对生命存在与生态环境关系的道德观念、基本规范和道德实践。20世纪以来,随着人类对环境危机的广泛体认,生态意识猛然走出专业圈囿,置身公众舞台,被赋予影响人类环境实践,维护全球生态平衡的重任,成为世界显学。道教不是生态学,但其生态伦理精神因其独有的特色而为其他学说和宗教不可替代,否则就不可能衰而复兴,流传至今,影响深远。在伦理认识上,道教以其重视生命的喜乐、宁静、恬淡、朴素和心灵的充实与扩展为特色,关注自我与自然的协调,以人为本,内容简而深、博而约,具有无穷的趣味;在伦理实践上,道教致力于体玄修道,韬光养晦,淡泊名利,求得生命在情感、行为、自然、人伦与文化的互动中长存长立,因此它在对自然生态和人的关系的认识上,表现出开发生命活力的自觉能动性、与自然对象的同一性以及伦理认识的整体系统性。用道教的话来说,就是“自然之道不可违” 1 、“顺乎自然之道”。此自然所指是事物本质之自然、人生之自然、社会之自然。参悟事物、人生和社会之本质,求得生命与本性应有的风格、态度和气象,就是道教伦理追求的目标与精神支柱。 道教生态伦理精神体现在它的精致深刻的内容和吸引世人的内涵中,蕴涵在使它延续、发展久远的生命力中。具体而言,道教生态伦理精神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一是万物一体的精神。道教所崇拜的最高对象是“道”。道教的宗旨是长生不死,得道成仙。所谓得道,就是通过修炼与大道一体化,因此,道教在中国诸多宗教中是最注重现实生命的宗教。在它看来,世间万物是一体的,自然万物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人是天地万物的一部分,应当以生为乐,重生恶死,使生命不断升华。人类也要以平等意识尊重自然万物的存在与个性。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提出:“天地中和同心,共生万物” 2 ,认为理想的太平世界是人与各个层次的自然事物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世界。在道教思想家葛洪那里,万物一体的平等意识也非常明确和丰富,他认为人通过修炼可以实现“长生久视”、“肉体成仙”的理想,这个理想也就是与自然齐一或万物一体的境界。道教还有“生道合一,重人贵生”思想,老子指出,道是宇宙的本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天地万物,物我一也。”这表明道教注重从宇宙的高度来认识和把握人类的意愿。万物一体的生态伦理精神告诉人们,与自然要和谐相处,营造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的社会。 二是生而不有的精神。与万物一体的精神相关联,道教认为人生最高的境界和准则是产生万物而不占有万物的道德。道教认为,人的肉体修炼、精神完满的最高境界是“道”。“道”是如何产生的呢?葛洪提出:“道起于一,其贵无偶,各居一处,以象天、地、人,故曰三一也。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人得一以生,神得一以灵。” 3 并且自认为这是对老子智慧大道的发挥。老子曾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自然的要义是:“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由之,只有“道法自然”才符合道德的思想。高尚的道德在于繁生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帮助万物而不自恃有功,引导万物而不宰制它们。唐代道教学者、医学家孙思邈就是这种精神的实践者,他的医学理论以天人一体、生而不有说为基础,谓“天有四时五行”,“人有四支五藏”,“阳用其形,阴用其精,天人之所同也”,“良医导之以药石,救之以针剂,圣人和之以至德,辅之以人事,故形体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 4 孙思邈本人“学殚数术,高谈正一”,不仅医术精湛,而且品德高尚。道教的这种生而不有的精神具有相当的实践性和普世意义这种实践性和普世意义,提出了世间事物持续平衡发展的观念,揭示出人类要顺应自然,效法自然法则,有所为而有所不为,才能得心应手,取得成果;如果强行索取,则会适得其反,破坏和谐,不能达到很高的境界。 三是曲成万物的精神。在道教以前,《周易传》有言:“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这里指出天道与地道是相对峙而又相协调的,其协调是由人来作中介的。老子将人提到重要的地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既然“人亦大”,那么人就不是仅依附于自然,受制于自然,而要驾驭自然规律。因为人要依靠自然而生存,要与自然进行物质交换。道教于此进而提出:人要三思而行,审时度势,求仙问道而不强作妄为;如果反其道而“妄作”,势必败坏心性,甚至危害人类自身。道教的修习者认为人与宇宙万物是互相感应的,感应的基础在于人和万物都有灵性,人与物资讯相通。宇宙演化不停,生生不息,人作为宇宙共同体中的一员,应该以促进整个宇宙更加和谐完美为目标,而不应该以毁灭各种自然物的行为来扼杀宇宙的生机。因此,道教不仅给人以一种思想信仰,以安身立命或将注意力放在教义教规的完善和遵守上,求得祭祀、祈祷的肃穆和虔诚,而且将信仰或教义教规具体化为各种道功、道术,进而形成操作体系,引导众信徒去实践力行。可以说,道教是重视道、术、行的宗教,既重视“道”的提升,又积极提倡功法和炼养术。真正的道徒对道教真谛的切实掌握,在于不仅要懂得它的基本宗旨,或具备其虔诚的信仰,还要作道术的训练,努力积累道功,日进无疆,不断深化和纯正信仰。这样,就充分强调了人类活动的主体能动性,以及人与自然的适应性。人作为天地的中介与协调者,既要顺应自然,又要制约自然变化,加以引导,以曲成万物。 四是合而不同的精神。道教合而不同的精神是与传统伦理学中的“和合”精神相承接的。道教《太平经》提出:“中和者,主调万物者也”,认为自然界与人间社会各层次的事物,皆包含阴、阳、和三种基本要素,合而构成一物,故名三名同心。“元气有三名:太阳、太阴、中和。形体有三名:天、地、人。天有三名:日、月、星,北极为中也。地有三名为:山、川、平土。人有三名:父、母、子。治有三名:君、臣、民。” 5 三名同心就是理想的太平世界。阴阳之道体现天意,所以人要顺应阴阳之理,从各个方面保持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和顺,才能消灾去异,致力世界太平。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道教在信仰系统、丹术符箓、仪式规范中发展了和合的思想。合而不同的生态智慧,帮助人们认识到世间万物多样性存在的意义。保护了事物的多样性,就有可能达到可持续发展。 五是循环再生的精神。在关于如何有效地利用自然方面,传统的中国人确立了“大”和“久”的目标,并认为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人要有中正的德性,效法天地,用制度节制人的无穷欲望,不造成对自然与人类的伤害。《周易》指出了两个途径,其一是“九二贞吉,以中也。”其二是“中正以通。天地节而四时成,节以制天下,不伤财,不害民。”道教也发展了类似的思想,强调对生命以及生命存在条件的确认是圣人之智、圣人之德,是圣人之业,人的理想的生活世界是一个物我同一的美好社会,认为在那样的社会里,生命可以循环连续、周流罔停、生生不息。早期道教认为古之得仙者,或身生羽翼,变化飞行,卓然特立于一般人的本性之外,甚至化身异形,有似雀之化为蛤,雉之化为蜃。后来的道教吸收了更多的人伦日用思想,从生命循环再生的角度出发,把“老而不衰,延年久视,出入任意” 6 作为神仙之道。五代时期的道教学者谭峭以“化”的观点看待宇宙、人生和社会,提出:“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形化精,精化眄,而顾眄化揖让……” 7 整个人生和社会的兴盛就处在变化统一的过程中。道教在利用物资的观念上,主张人类要多多节制欲望,保持万物的生机与发展活力,这与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依时令进山伐林,夏以前禁采樵,禁捕幼兽幼鸟、禁杀鱼蟹,不竭泽而渔,不焚林而猎等观念是相当一致的。人与生物资源相处,要进行物质交换。进行物质交换不是强行占有,而是对自然作顺应与调适。 六是融通万有的精神。道教思想一向把大自然看作是一个充满生命的超巨大系统,其中的所有事物都相互有机地联系着,宇宙在其历程中运行,是时间坐标和空间坐标的交叉线。从老、庄之始便探其玄机,以揭示自然界中固有的整体关系。老子说:“大道泛合,其可左右。万物持之持生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8 也就是说,大道像广阔的河水一样滋润着万物,毫无私心,毫无偏意,像伟大的母亲一样爱护着所有的生命,所有的生命依靠道的养育而生。对自然界要善意对待,这是因为在根本上“人与天一也”。9 既然如此,就必须保护生态环境。庄子曰:“万物皆种也,以不同形相禅,始卒若环,莫得其伦,是谓天均。天均者,天倪也。” 10 也就是说,万物都来自特定的物种,但在不同物质的物种之间也存在着联系和转换,如同圆环一样,分不出始终和次序。这种自然的联系性,可以叫做“天均”。道教认为道为世界的本原,道是创造一切生命的总源泉,是融贯万物生成的总动力。唐代道士吴筠说:“通而生之之谓道,道固无名焉。畜而成之之谓德,德固无称焉。尝试论之,天地人物,灵仙鬼神,非道无以生,非德无以成。生者不知其始,成者不知其终。探奥索隐,莫窥其宗,入有之末,出无之先,莫究其朕,谓之自然。自然者,道德之常,天地之纲也。” 11 这里立足于物象世界的固然之理,推理道德本体对于物象世界的意义,其中蕴涵着通生无匮、品物有方的生态伦理智慧。大道是宇宙的本原,也是观察天地万物的出发点;站在大道的角度观察人世,天地同一,万物一齐,物我无分,无此无彼;天地万物虽然形态各异,人间诸事虽然各有其理,但说到根本上,则各顺其情,各尽其性,各自自然,各自皆安,这就是差别之中的同一,相异之中的不异,体悟到差别之中的同一,相异之中的不异,也就体悟到了大道,也就融入了大道。 总而言之,上述诸方面,落实到现实中以保持生物物种、绿化美化生活环境,可以为维护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这就意味着,道教生态伦理必然并且能够进行现代性转换。而转换的契机,则在于具有高尚精神境界的现代性人格的塑造。因为根据道教的观念来看,人经过修炼而达到的崇高境界并不神秘,遥不可及,至高的神仙也是人在世的造化和修行的体现。我国宗教史专家牟钟鉴先生把道教的神仙人格特征概括为这样几个方面:一是生命力深厚旺盛,因此能够健康长寿;二是精神境界高超,摆脱“小我”而成就“大我”,所以精神可以不死;三是智慧超群,有很高的洞察力和预见性,却又大智若愚,和光同尘;四是利而不害,为而不争,功德在世;五是潇洒自在,豁达从容,善于化解烦恼,始终保持喜乐心情。能够做到这些方面,就可以称为活神仙。所谓神仙境界,除了幸福快乐的人,便是优美宜人的环境。蓝天白云,青山绿水,鸟语花香,人民和平幸福地生活着,其乐融融,这就是人间桃花源般的美好生活。12 我们认为,人们只要努力建设,把中国道教的这种万物一体、生而不有、曲成万物、合而不同、循环再生、融通万有的伦理精神,融会灌注到现代人格的塑造中,用以推进我们的物质和文化建设,人间的仙境是可以在眼前出现的。 人生就是来经历事的,每一次遭遇都可能是一次生命重生的机缘,每一件事、每一个人,不管你是否喜欢,他都为你的生命而来的,读懂了这一点,也就读懂了人生的一本无字天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