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术
风水术又称为堪舆学、相地术、地理、相宅术、青乌、青囊术、形法等。是论述和指导人们选择和处理住宅(阳宅)与坟地(阴宅)的位置、朝向、布局、营建、择日等一系列的主张和学说,是选择居住环境的一种术数。天师后裔、风水大师说:易经风水,空间于风水、时间于八字。
基本信息
中文名风水术[1]
核心人与大自然的和谐[1]
定义相地之术[1]
风水界人物
郭璞:《葬经》风水: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山主人丁,水主财,风生水起鱼水堂五行属水主管财富、智慧。我国东晋时代的学者、文学家。字景纯。河东闻喜(今属山西)人。父郭瑗,晋初任建平太守。 西晋末年郭璞预计到家乡战乱将起,于是避地东南。过江后在宣城太守殷□幕下任参军,后又从宣城东下,被当时任丹阳太守的王导引为参军。晋元帝即位后,任著作佐郎,迁尚书郎。后任大将军王敦的记室参军。因劝阻王敦图逆,被害。追赠弘农太守。郭璞在古文字学和训诂学方面有颇深的造诣,曾注释《周易》、《山海经》、《尔雅》、《方言》及《楚辞》等古籍。郭璞诗文本有数万言,“词赋为中兴之冠”(《晋书·郭璞传》),多数散佚。今尚存辞赋10篇,较完整的诗18首。《隋书·经籍志》记载有“晋弘农太守《郭璞集》17卷”。今不存。明张溥辑有《郭弘农集》 2卷,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相传从河东郭公,授青囊九卷,洞悉阴阳、天文、五行、卜筮之事。亦有传说郭璞系得青乌子所授。有传说青乌子即东汉张天师。璞于元帝时会召为‘著作佐郎’,帝崩,璞亦以母丧去职。世传《葬书》、《青囊经》为其遗作。郭璞是历史上第一个给风水定义的人,他在《葬书》中云:葬者,乘生气也。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后人都视郭璞为风水史上之鼻祖。
丘延翰
我国唐朝时期著名的堪舆大师,闻喜人。 相传其堪舆术授自白鹤仙人。唐玄宗开元中,星气为异,朝廷患之,遗使断其山。究其实,则丘翰所作之山也,捕之弗得,诏原其罪,乃诣阙,进图经三卷(天机书),自撰《理气心印》。玄宗爵以亚父,乃以金匮玉函藏其书。
杨筠松 我国唐朝时期著名的堪舆大师,名益,别号亦玄,世称‘救贫先生’。著《疑龙经》、《撼龙经》、《一粒粟》、《天元乌兔经》。
曾文迪 我国唐朝时期著名的堪舆大师,为江西雩都县人,父曾求己(号公安,著青囊序)。文迪于经纬、黄庭、内景之书,无所不究,而地理尤精,粱·贞明年间(西元九一五――九二0年),游至袁州府万载县(江西庐陵),爱其县北西山之丘,谓其徒曰:(死葬我于此)。及卒,葬其地。后其徒在豫章(江西南昌)忽见之,骇然而归,启其坟墓视之,乃空棺也。人以为尸解。著《寻龙记》、《阴阳问答》。
刘江东 我国唐朝时期著名的堪舆大师,杨公弟子,江西雩都县上牢人,子刘颖(次子),婿谭文谟,皆世世相传。据《地理枢要》云:(唐国师筠松于焉祖岩授之,曾、刘诸子焚香发誓,地坐、面乾,相愿不语,书地作图,图毕,相舆礼拜而退,当时文迪契其旨。江东既退,又从而质诸,然后尽得其义。)世传有《画荚图》乃刘公子、婿之后代所著,又有《金函经》为雩都谭宽(字仲简,号敦素)著,又传《倒杖法》为杨公所授。
司马头陀 相传为我国唐朝时期著名的堪舆大师,其生平不详,《地理人子须知》引用诸名家堪舆书目,载《司马头陀水法》云:(司仙著荆门州马仙观,有台基尚存,即其成道之所也)。《消遣集地理辨证补》载有(玄关同窍歌)。江西通志谓其名曦,唐时人。
何今通 我国南唐时期著名的堪舆大师,名溥,赐号(紫霞),宜春(江西庐陵道)人,南唐时为国师,精堪舆术,著《灵城精义》,修道精灵,用心火自灼而化身。其书分两卷;上卷论形气,下卷论理气。
吴景峦 宋朝时期著名的堪舆大师,字仲祥,德兴人(江西省),父授青囊术于陈搏。庆历间诏选阴阳者,郡学举景峦。入京,入对称旨,授司天监正。未几,以上(牛头山山陵议状)奏言过直;有(坤风侧射,厄当国毋。离宫坎水直流,祸应至尊下殿)之语,上不悦,下狱。寻以帝晏驾遇救。后徽、钦二帝北狩,卒果如其言。后弃仕途,修真于天门西岸,曰《云山洞》,著有《理气心印》、《吴公解义》、《玄机赋》《玄空秘旨》。
无着禅师 我国元朝时期著名的堪舆大师,福建泉州人(今福建省晋江县),俗姓王名卓,字立如,少读书,既取科名,因天下汹汹,遂无仕志,畅游天下名山大川,登匡庐,遇一道者传兵法、阵图、六甲、入门之书,舆青囊、理气等书,其师卒,适英雄四起,禅师以所学试用,不料所从非人,几遭厄难,遂变姓名,遁入空门,自思(既际其时,不能显名于天下,此身终无归着),因自号(无着)。后遍证古今名墓,考验人家休咎,不数年而通神理,历三十馀年,只葬七十二穴,终老于四明无量庵。著《地理索隐》、《金口诀》、《神火精》。其中《地理索隐》一书,由于传抄本甚多,故内容、名称、作者皆有大同小异。
目讲师 我国明朝时期著名的堪舆大师,沈氏玄空字载:(目讲为陈友谅部将张定边)。世传有《目讲金口诀》、《平地元言》。友谅兵败,遂出家为僧,本为宜兴储氏之子。
冷谦
我国明朝时期著名的堪舆大师,地理正宗有《归厚录》题(作者失名,明冷谦启敬氏注),后被叶九升删去,改为己注。亦有认为是蒋大鸿著。
蒋平 我国明末清初朝时期著名的堪舆大师,字大鸿(亡于1645年)生平好玄空之法,是游扶桑上宫时,得无极真人所授。无极真人,号中阳子,真正姓名不详。大鸿自谓“仆之得传,有诀无书”、“天侓有禁,不得妄传,苟非忠信廉洁之人,未许传与一二。著有《地理辨正注》、《水龙经》五卷、《八极神枢注》一卷、《归厚录》、《玉函真义》(又名《天元歌》)、 《古镜歌》、《醒心歌》。授徒张仲馨、骆士鹏、吕相烈、姜垚、胡泰徵、毕世持等。其门人姜垚(会稽人,字汝臬,号尧章,著《从师随笔》、《青囊奥语注》、《平砂玉尺辨伪歌》、张仲馨(丹阳——今江苏省丹阳市人,孝廉)、骆士鹏(今江苏丹徒县人,考廉)、吕相烈(山阴人,文学,因求蒋大鸿为卜母坟,而与蒋定交,其再从叔吕师濂,弟洪烈亦从之。)、武陵胡泰徵、毕世持(淄川人、解元)、姚恒洪、王济善、李衡等人。著《地理辨正》、《古镜歌》、《天元五歌》、《天元馀义》等书。朱之翰考华亭县志,谓《归厚录》乃蒋大鸿所著。
马泰青 我国清朝时期著名的堪舆大师,安徽桐城人,名清鹗。道光丁未于京师遇李振宇(乐亭人),执弟子礼,得玄空真传。著《三元地理辨惑》问答一百则。内中有《地理十不葬》堪为地师箴规,自号《洒洒落落布衣》。
沈绍勋 我国清朝时期著名的堪舆大师,浙江钱塘人,字竹礽,道光二十九年生。三岁而孤,十三岁杭州城被贼破,母投井死,先生被贼执,后得英将华尔拯救,待之甚厚,收为养子。同治十二年,二十六岁,与其姻兄胡伯安(字增戊,馀姚人)之江苏无锡访章仲山后裔,居数月,不肯轻汧泄一字,许以重金,得借观仲仙所著《宅断》,尽一日夜之力,与胡伯安抄竣,穷年苦思终不得解,后研易始豁然贯通。光绪三十二年丙午六月卒,年五十八。有二子,门人甚多,著有《沈氏玄空学四种》、《沈氏地理辨正抉要》、《周易易解》、《周易示儿录》、《说卦录要》、《周易说馀》、《钱塘沈氏数典录》、《钱塘沈氏家乘》、《留直存牍》、《自得斋杂著》、《泰西操法》、《地雷图说》、。子祖孙著《周易孟氏学补遗》、《周易孟工学补遣》、《孟氏易学授考》。
章仲山 我国清朝时期著名的堪舆大师,玄空六大派之无常派著名宗师,名甫,江苏无锡人,号‘无心道人’,道光元年著《地理辨正直解》、道光三年著《玄空秘旨注》,其他尚有《心眼指要》、《天元五歌阐义》、《阴阳二宅录验》等书。生卒年月不详,待考。
曾正平 我国清朝末年著名的堪舆大师,字广圣,赣州府兴国县人,生卒年月不详,授吴万寿、林地水,林授曾德火。
孔昭苏 我国民国时期著名的堪舆大师,光绪三十年,字圣裔,号昨非,广东五华县人。曾先后赴粤、桂、苏、平津,从三合、三元、玄空大卦等地理师二十馀人,后得无常派之薪传口授,著《孔氏玄空宝鉴》、《阳宅秘旨》、《选择秘要》、《天元乌兔经直解》、《易学阐微》。自谓(余未习蒋氏真传之玄空大卦前,曾先后从师六人,虚心研究张氏《地理辨正疏》,计抄有《辨正秘诀》、《辨正真解》、《辨正透解》、《辨正探原》、《辨正三十六诀》等六种秘本。惟施之于实验, 则有准验者,不过十之二、三耳。忖思吾人研究理气之目的,求其有验,有验者则真,无验者则伪。《辨正疏》之盘理,既得三失五,其非蒋公真传,则毫无疑义,乃不惜重资以及跋涉之劳,再访明师,求授玄空真诀,后得无常派之心传口授后,果然证实张氏辨正疏,尽牵强附会,曲解蒋公之传注,无怪其谬语百出,误尽苍生。故又著《孔氏易盘易解》一书,使学者容易了解其诀法,以便与蒋氏真传之玄空大卦,作一较研究,而免受遵易盘之地师所蒙混。孔师于民国七十年阳历九月逝世于台湾小桃园中。
简介
特征
风水术其实就是论述和指导人们选择和处理住宅(阳宅)与坟地(阴宅)的位置、朝向、布局、营建、择日等一系列的主张和学说,是选择居住环境的一种术数。
堪舆:堪为天道,舆为地道。风水一开始就与天文历法、地理结下了不解之缘,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这是风水术的两大特征。
相地:是指观察地理形势。
青乌:得名于汉代相地家青乌子,又称青乌先生。
青囊:得名于东晋郭璞所得青囊九卷而著的相地术经典《青囊经》。
但在我国民间,多称为“风水”,而把操此职业者称为“风水先生”,由于风水先生要利用阴阳学说来解释,并且人们认为他们是与阴阳界打交道的人,所以又称这种人为“阴阳先生”。
来源
“风水”一词始见于东晋郭璞所著的《葬书》:葬者,乘生气也。经曰: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故后人尊郭璞为风水鼻祖,而有传承的风水派系内却都尊九天玄女为阴阳院(风水门)的宗师,因为传说九天玄女为帮助黄帝战胜蚩尤,解救百姓困苦而传授于他玄学术数,其中就包括风水术。
元素
风水术中重要的几大元素是:
风:空气流动的现象。
水:水流。
气:地气与空中肉眼看不见的些子之气。
另外还有龙、砂、穴、水、坐向等等重要内容。
在我国古代有文化的人一般都懂得风水,很多大官贤达甚至精通风水,纵观历史,先秦是风水学的孕育时期;魏晋南北朝,风水学得到传播;宋代是盛行时期,明清是泛滥时期。近代历史中,风水学在旧中国十分盛行.
先贤云:卜筮不精,条于一事;医药不精,害于一人;地理不精,倾家灭族。可见风水术在人们心中所占的地位是何等重要。
所以,风水术其实是一种传统文化观,一种广泛流传的民俗,一种趋吉避凶的术数。
源头
原始社会时期
风水术
具有系统的理论和完整的技术形式的风水术出现稍晚,但其源头却可追溯到遥远的原始社会。
一方面,当时人们沉浸在万物有灵的观念中,对地形也感到惊奇,认为地形为某种神灵化身或具有灵性;另一方面,当时人类已选择某些洞穴居住,并为死者选择葬地,这种选择活动可以称为"相地"。这两方面合在一起,可以说是风水之滥觞。随着社会进步和农业的发展,人们逐步定居下来。《墨子·辞过》说:"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可见这时人类对居住环境的选择已进了一步,已不再依靠天然的洞穴,而是选择山丘挖穴而居,大约如今日陕北之窑洞。再往后来,人为已掌握了建造房屋的技术,便离开洞穴,架屋而住。从大量的考古发掘来看,早在四五千年前,人类已不是漫无目的地择地架屋,房址大多是距离河流较近的、有一定坡度的、土质干燥坚实的台阶地,且房屋大多坐北朝南。背坡临水、子午向,这些原始人就已坚持的造房原则,后来构成风水术的最基本的理论。
阶级社会时期
风水术
进入阶级社会以后,选择建筑物的基址成为一项越来越复杂的活动。现存甲骨文中有言"宅丘"者,说明殷人仍有居丘(丘即陵阜,指河流的台阶层带)之俗。最能反映当时人之相宅活动的,当推《诗·大雅·公刘》,兹节引如下,并附译文:笃公刘,公刘忠于周之大业,于斯原,前往豳地察看原野。既庶既繁,从者众多,浩浩荡荡,既顺乃宣,顺适和乐,心情舒畅,而无永叹。没有长叹,没有悲伤。陟则在,观察地势,登上孤山,复降在原。又下孤山,来到平原。何以舟之?身上佩带什么装饰?维玉及瑶,是那宝玉和美石。容刀。玉饰刀鞘,光辉映日。笃公刘,公刘忠于周之大业,逝彼百泉,先去察看百泉汇集,瞻彼溥原;再去视察平原大地;乃陟南冈,他又登上南面冈陵,乃于京。京地沃野尽在望中。京师之野,京师郊野,广建屋宇,于时处处,周民于是乐业安居,于时庐旅,周民于是暂寄暂居,于时言言,于是融融笑语喧哗,于时语语。于是融融喧哗笑语。 公刘率领族人自邰迁豳是先周史上的大事,该诗即专为咏叙其事而作,上引两章,一章主要描述公刘率领族人来到豳地后,他登山历原,察看地势;另一章描写他在分别察看了山冈、原野、水源之后,最终确定了基址,建立屋室,定居下来。后世的风水师在具体操作技术方面虽然复杂得多,但对山川地势的总体勘察过程,与公刘却极相似。
先秦时期
风水术
先秦时期,人们的地理学知识日见丰富,地理学文献续有增加,也为后世的风水学提供了依据和素材。从甲骨文和先秦典籍来看,其时人们对地形和水文有了明确的划分,如陆地分成山、阜、丘、陵、冈等,水域分为川、泉、河、涧、沼、泽、江、汜、沱等,河床地带分为兆、厂、渚、浒、淡等。《尚书·禹贡》全文虽仅1200字,却是我国古代文献中公认的一篇具有系统性地理观念的作品,它以少数山川和海把疆域分为"九州",即九个大的自然区,影响很久。《禹贡》中有"导山"一段,记载了黄河、淮河、长江三大流域间的20余座山岭,其方式是列举山名,由西而东分为三列,带有偏东北或偏东南的走向,这成为后世风水家所谓的"龙脉"的依据之一。《山海经》是先秦的另一部著名的地理文献,但其幻想成份较多。其中《山经》又称《五藏山经》,把疆域区分为东、西、南、北、中五个部分,分别叙述了各部分中的山脉,南、北二区各有三列,西、东二区各有四列,中区多达十二列。
很显然,《五藏山经》将《禹贡》所列的山的行列复杂化了,但由于并非建立在实测基础上,故多属想象之辞。书中列举了许多神怪和神秘的山穴,渲染了山的神秘性。《管子》一书中也有几篇地理文献,其与风水关系最密者,一是对草木茂盛的山较为重视,有"苟山之见荣者,谨卦而为禁,有动卦山者,罪死而不赦"之说,二是提出"五土配五音"的观念,如谓:"其木宜苍与杜松,其草宜楚棘。见是土地,命之曰五施(施为度量单位,长七尺),五七三十五尺而至于泉,呼音中角。其水仓(苍),其民强,赤胪(在土质黑中带红)历强(坚),五种无不宜。"这种观念被后世风水术发展成为"五音五行"理论。此外,先秦古籍还有"土宜"之说,与"天时"相对应,《逸周书·度训》说:"土宜天时,百物行治。"《周礼·大司徒》所言稍详:"以土宜之法辨十有二土之名物,以相民宅而知其利害,以阜人民,以蕃鸟兽,以毓草术。"所谓"十有二土"就是与十二次相对应的分野,我们在上章星象学一节中已介绍过。
《周礼》的说法给风水术以很大启示,使他们在"相地"的时候,也注意"观天",以求得天地对应。再者,先秦营建城池宫室除先行相地外,还要占卜,甲骨文中有"口子卜,宾贞:我乍(作)邑?""乙卯卜,争贞;王乍邑,帝若?我从,之唐。"这是商王修建城邑需占卜以定吉凶的明确记录。又《诗·大雅·绵》记载古公父率族人迁到歧山之下,"契我龟,曰止曰时,筑室于兹",即占卜之兆显示可以在此居住,才筑室定居。《尚书·召诰》记武王克商后,欲迁九鼎于洛邑,于是"太保朝至于洛,卜宅"。《尚书·洛诰》记周公欲营建洛,"我卜河朔黎水,我乃卜涧水东,水西,惟洛食。我又卜*水东,亦惟洛食。来,以图及献卜",经过反复占卜才最终确定下基址。埋葬死者也要占卜,《周礼·春官·小宗伯》的职掌中有王崩后"卜葬兆"一项,据注疏:"王丧七月而葬,将葬,先卜墓之茔兆,故云卜葬兆也;云甫者,既得吉而始穿地为圹"。可见,墓址需由占卜决定,挖掘墓穴也要占卜得吉才能开始进行。
探密
解释
风水学,古往今来,任凭其名称如何变化,诸如堪舆学、青乌术、青鸟术、青囊术、古代建筑规划设计理论、人文地理学、人生地理学、宇宙气场养生学等等,其核心内容仍然是“风”、“水”二字。如果不把此二字理解透彻,深刻把握其内在本质,就可能会把它误解为封建迷信。也就不能说是真的懂“风水”。
因此,要研究风水学,尤其是阳宅风水学,首先就必须搞清风水二字的深刻内涵。其实,它是利用自然界人们常见的两类事物,来隐喻比附其深刻的“场”的内涵。如不彻悟,很可能使人见“风”(自然界之风)即谓之“风”(风水中动变气场之风),见“水”(自然界之水)即谓之“水”(风水中静定气场之水),混淆了人们的视听。也给风水学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这是典型的东方神秘文化的特点。因此,风水,不能纯依自然界之可见的风与水来理解,实有其深刻的内涵。
所谓的“风”,乃指宇宙能量(或曰宇宙真气、宇宙气场、天场);所谓的“水”,则指地球气场(此气场属地面格局气场,又曰八卦气场,是不同八卦方位之空间,物质之间相互对待、相互感应之气场,人体先天气场及其各类感应也服从此规律,它与地磁场并不相同,或不全相同)。
研究的问题
风水学就是研究天地气场的交互作用对人体气场的影响效果的一门学问。在民居中,只要我们结合三元场,合理地安置好门、主、灶三者的相应位置,使我们的吃、住、行都处在一个互为生扶、互为补充的良性循环之中,则我们的一切(包括工作、生活、学习、运气)都将变得顺利,变得光明。
气场
从场的角度而言,风指动变气场;相对而言,水则指静定气场。所谓的“遇水则止,遇风则散”,其真正的内涵则是指“遇上一定的格局,形成相对稳定不变的气场;由于宇宙气场(天场)的旋转变化,将会影响地面气场(地场)的变化。”所谓的“止”即稳定;所谓的“散”即变化。
天场
风,动变气场。又称天场,是宇宙强行加持于地面格局的影响力,如九星临宫,是有规律地在旋转变换的。(天场之五行归类后,依北斗七星或云九星为影子代表,即相当于宇宙能量之缩影。笔者在《宅居布置学》中曾引证,北斗远古时期,确实为九颗星星,后有两颗漂移此座,但其残留气场仍然有作用,只是较弱罢了,这就是左辅、右粥之由来)。
风→动变宇宙气场→九星(主体缩影为北斗七星)能量向地面的辐射。风(天场),依时间变化,循九宫分配。格局基础为洛书九宫。依据北斗(实即宇宙)自身的规律向地面辐射。对地面格局的接收场来说,是自然的承受。
静定气场
水,静定气场,表面上是一定的地面格局(主要指进气口)对宇宙能量的承纳与分配,实质上则是八卦之间感应形成的气场。它主要依进气口(人类进出之门)与各方位的八卦关系而确立其气场的承纳性质,如乾与兑,互为生气木、它虽然也以七星(或九星)来命名,但其可以脱离宇宙气场即七垦(或九星)而独立存在。也就是说如果有一天,北斗消失了,地场所受影响不会很大。
水→静定宇宙气场→地场→地面格局对北斗七星(宇宙)能量的感应。地场依空间变化;循八卦分配。格局基础为八卦方位。
克制化规律
依据先天八卦自身的生克制化规律,以门为参照物,参以阴阳,辅以六亲人伦。定出八卦相互之间的利害关系并依五行定性,这样,对地场的描述就基本完成了;在接纳宇宙之气(以北斗七星为代表)时,是将北斗七垦的能量依其五行属性,对号人座,逐一分配到与门有关联俏相应的卦位,这样就完成了对北斗七星能量的描述。
大游年歌
大游年歌是风水学最基本的理论,没有它,就谈不上风水学,尤其是阳宅风水学。尽管它已流传了不知多少年,仍不过人云亦云,师传如此而已。其真正的内涵究竟是啥,鲜有见者。
其实,所谓的“大”,不过是神通广大,威风凛凛;无处不在,无所不包;神效极验之意。所谓的“游”,不过是旋转游动,飞腾变化,周流八官之意。所谓的“年”,即传说中的一种魔怪。据传,春节张贴门神(或称对联)、燃放爆竹,皆为驱除“年”之举措。风水学中将其比作七星神煞帧口上左辅、右粥为九星“),以示威严,其实就是宇宙能量之意。
这样,“大游年歌”就是神通广大的星辰神煞(宇宙能量)飞游变化规律的歌诀。它反映了地面建筑(宅子)格局自身的气场分布规律及其对北斗七星能量的承纳与分配状况。
以“游年”与类同“流年”之“游年”相混,故布迷魂阵,这是典型的东方神秘文化特色!
“人场”即人体先天感应气场,其实在的主体是人体先天八卦即风水学中的“三元命”卦。“人场”可以包括三元命与空间方位之间的感应气场及不同三元命的人之间的感应气场,即“人与地”、人与人”两种气场。依据“人与地”的感应气场,可以合理地规划地面布局(安房。安床。安灶、安办公桌等等);依据“人与人”的感应气场,可以合理地安排人事关系(相同三元命的人,可以作为配偶、经济合伙人之首选;不同三元命的人,只能作为义气之交,不可共同致富)。拙著《灵活运用三元命》,为分析不同人之身体健康状况。恋爱婚配关系。子女状况以及化解调整方法,提供了具体的方案,为风水学在人际交往、公共关系方面之应用,开拓了灿烂之前景。
四命阵营
相同三元命者,即乾、坤、艮、兑,同为西四命阵营的人:
坎、离、震、巽,同为东四命阵营的人。
不同三元命者,即八卦之东、西阵营互混,如乾遇震、乾遇坎等。
宅子、居室布置中,“门与主”、“门与床”等,也须同东、或同西才行。
“同东、同西”,这是风水学最根本的原则。也就是说,风水学浓缩到顶点,就只剩下“东、西”二字,同东、同西则吉,东、西相混则不吉。
同名图书
图书信息
风水术
作 者:陈晓倩 著
出 版 社:中国画报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1-1
版 次:3
页 数:637
字 数:500000
印刷时间:2012-1-1
开 本:16开
纸 张:胶版纸
印 次:1
I S B N:9787802203846
包 装:平装
内容简介
从居家、招财、商业、健康、情感等各个方面风水的应用到八卦乾坤、游年八宅、九星飞泊……本书是目前最全面、最深入、最生动鲜活的风水图文大百科全书。本书以l800个问答的形式全面呈现深奥、玄妙的风水世界。
适合所有对风水感兴趣的读者,既可以全面掌握风水知识,也可以根据个人需要把本书作为一本居家必备的百科全书,解决自己所有关于运势、风水的疑问。
作者简介
陈晓倩,研究风水学数年,搜集整理了历史上各派风水大师的毕生精华,结合现代科学,给我们的生活需求以最权威的风水解决之道。
目录
风水基本要略篇
第一章 风水渊源
“风水”一词最早出自哪里?
为什么说风水是中国的环境文化?
什么是“生气”?
中国古代的“大地生气说”是怎样产生的?
“风水”有哪些别称?
为何说《周易》为风水学奠定了基础?
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对风水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五行学说的盛行对风水有怎样的影响?
“黄道”概念的出现对风水有怎样的影响?
山水美学对风水有怎样的影响?
道教对风水做出了怎样的贡献?
佛教吸收了哪些风水术?
第一本有文字记载的风水经书是什么?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风水基本要略篇
第一章 风水渊源
001 “风水”一词最早出自哪里?
“风水”一词最早出现在晋代郭璞所著的《葬书》中。书中说:“葬者乘生气也。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
郭璞指出人在充满生气的地方才能更好地生存,因此人就要寻找能让生气不散的方法。古人认为生气遇到风就会扩散,遇到水就会停止,所以,古人就发明出一系列让生气汇聚而不扩散、运行而不停止的方法,这就是风水学。这段对风水学十分精要的解释,被后世后人无数次地引用和诠释。藏风、得水、聚气,也就成为风水师调理风水的重中之重。
002 为什么说风水是中国的环境文化?
中国人自古就有“天人合一”的观念:人作为自然的一分子,按照天道运行的方式生活,就能达到与自然融合的境地,从而化自然所有为自己所有。这是不少人毕生追求的至高境界。
所谓“天人合一”,其实质就是人如何最有效地利用自然,其方法就是顺应天道,即按照自然运行的方式去寻找最好的自然条件,或将自己所处的环境尽量改造到与自己最为协调。这种改造环境并使之与自己相协调的方法,就是风水。
所以,从改造和利用自然环境的意义上来说,风水学也就是中国本土的环境文化。
003 什么是“生气”?
风水的核心要求就是在人的停留之处要有生气。风水学认为,自然中有一种能让万物生长发育的强大力量,它是能够焕发生命力的要素,这就是“生气”。
生气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空气,更不是阳光、土壤和水这些生命的要素,它是环境中一切有利于生命成长的要素的总和。也有人认为,它是一种“场”,一种能影响事物的微波,它能有效地改变环境,影响人的精神面貌。
004 中国古代的“大地生气说”是怎样产生的?
推荐
-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