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十二大观心秘法,受用无穷,直接开悟!
《太上老君定观》、《太上老君说了心经》是道家非常著名的观心之法。
《太上老君定观经》云:“吾非圣人,学而得之。故我求道,无不受持。千经万术,惟在心也。”《定观经》讲明,要明道,必须明心、通心,千经万术,都在心的作用。修心要修到宁静,湛然,这是讲观心的“成就境界”。
《太上老君说了心经》云:“若夫修道,先观其心。心为神主,动静从心。心动无静,不动了真,心为祸本,心为道宗。不动不静,无想无存。无心无动,有动从心。了心真性,了性真心。”
《了心经》更深入一步,修道要有成就,必须“了”心。心为神之主,心有动静,则有生死。心即是祸患之本,也是修道的根本。修心到无动无静,超越了动静的层面,从而空明,从而了心,从而见性,从而抱真,从而逍遥。这才是观心得道的境界。
以上两部经典,讲述的是道教非常重要的关乎修道成就的观心法,由定观到内观,再到了心,层层深入,可见本真。观心为的是自知,自知为的是自明,自明的结果是自胜,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如何自知,如何观心?列举九要。
第一、观心要反省
每天在静坐时,先回忆自己今日之作为,逐一检点过失,反省得失,以进德修业。反省是有标准的,这个标准就是道德和戒律。比如,今天生气时出口伤人了,或者动了嫉妒的念头了,或者说了“两舌”语,挑动是非了;或者动了私情、动了邪念,当天是否动怒等等。
要当天忆而省之。决不能回避自己所发生的事情,不管多么难堪、多么不道德、多么难以启齿,只有勇敢面对之,才能打开内心的宇宙,看到这个小宇宙的面目。只要你相信,你就能做到这一点。
第二、观心要忏悔
由回忆而反省,由反省进而忏悔,对一切自己的过错,罪过,不良心行要忏悔。这是转化习气的重要过程。我也忏悔我的过失。这是我进步的根本原因。别人骂我的时候,我在观心,察省,正好借助这个机会打破我执,正好借此磨练定力,消除业障,正好借此观照自己的错误,借此看看自己的心是否真的安顿了,是否真的不动心了。这是助缘、增上缘、这样的觉察来自观心的修持。
第三、观心要觉察
前面的两步,要专门静坐做功夫,至少每天内省半小时。白天劳劳碌碌,晚上至少要有十分钟属于灵魂的时间,让灵魂安静下来,觉察白天的言行,而检点、忏悔,转化习气。这还是筑基的功夫。这两步完成后,要把觉察力融化到整个生活里。时时觉察自己的念头,人的妄念、恶念随时会生起,感遇动念,应缘动念。
有一位修炼者,自以为身负天命,要改变中国命运,是某神的化身。他不能觉察自己的思想已经出偏,坚持虚幻的想法,尽管有道友规劝他,他不听,结果出偏致死。应了《内观经》上的话:“若定中念想,多感众邪。妖精百魅,随心应见。所见天尊,诸仙真人,是其祥(妖)也。”
第四、观心要当下
要相信当下的力量能改变自己。有一位女士跟婆婆处关系没处理好,我要她把这些看做考验,看做了业,不生心,要尽孝,做好自己,烦恼就会转化,自己变了,婆婆必然会变好,坏因缘会变成好因缘。听进去了,当下生起了力量。回去就这样做了。
我对一位丧偶多年、儿孙满堂的老夫人说:“你的心安顿了,你的儿女的心也就安顿了,你死去的丈夫的灵魂也就安顿了。你是承上启下的人,你要开悟。”老夫人当下就把心打开了了,她知道了安顿自心对于儿女的重要。改变自己了,他人就自然随着因缘的改变而改变。
第五、观心要不随
念起即觉,觉之即空,不随是功。看看禅宗的《牧牛图》,就是比喻调心的,很不容易。不要为自己的妄念而难过,人人都动妄念,你能觉察就是进步。一位朋友因为自己的妄念多而难过、烦恼,乃至焦虑。我说,这样也就是病态。你要看到,你已经很不错了,你已经进步了,能随时觉察自己的念头了,能觉察自己的妄想了,你的修为已经很可喜了。真的是这样的。当你觉察久了,心自然会降伏的,杂念自然会减少的。
慧能还有偈子说:“慧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恁么长”。一个觉察自心的人,会在觉察中增长菩提。
第六、观心要空明
不要执着于观心的方法和过程,花一个月看看,花一年观心看看,花两年三年十年八年看看,你会得到什么?你会得到喜悦、自由、幸福、智慧、定力。想想亚圣孟子说:“我四十不动心”。
从孟母三迁开始,孟子就开始修身了,一直到四十岁才不动心。想想须菩提,是佛弟子中智慧第一的人物,到老年时还问释迦佛“如何降伏其心”的问题。观心需要用一生去完满,每天观心,每天进步,渐进于道矣。不要急于求成,观心者急于求成,反增魔障,正如《内观经》里所云:“勿令定中,急急求慧。急则伤性,伤则无慧。”
第七、观心要放下
放下你的纠结、执着、恐惧、颠倒、梦想,放下对自己的执着。我一位好友说,她不敢去见一些高人。我问为什么?她说怕高人一下子看破自己的起心动念,她说自己有妄念,很害怕见明师。我说,这就是你的执着与恐惧。有妄念恶念有什么可怕?
当下觉照不就空了,念起不随,也是圣贤之修为。高人看到你能念起觉察,会为你高兴的。我过去也这样,怕别人看穿我的心念,但现在不怕了,我是个凡夫,我能做到随时的觉察,那些妄念和恶念当下就空了。有妄念生起而被觉察的那一刻,我也提醒自己还是一个凡夫。觉察久了,渐渐地妄念、恶念就少了。观心的人是不会焦虑的,有焦虑说明观心没有深入,还需要深入内心。
第八、观心要无我
观心的目的是无我,打破二元对立,净化心灵,转化心识,不能做到无我,就很难转化意识,人们处处在强化自我,也就会坚固我执,会变成“老顽固”。我们担心明师会看破我们的心识、妄念,这也是“我”执,你有对我的执着,才会感觉羞愧,才会感觉没面子,才会感觉心念可能被他人看破而心生恐惧。这正是人生的颠倒梦想处,恐怖挂碍处。“自我才是一切恐惧的根由”。
第九、观心要自在
不要把观心也“看成”烦恼,更不能把观心“变成”烦恼。你的觉察已经使你升华了。我一位朋友因为观心,看到自己的杂念太多,很难过,也焦虑。我告诉他,你已经很了不起了,因为,你已经觉察到了心念了。念头止不住,没关系,总有方法,系心一处,穷理尽性,就能安心。比如调息,通过“抑息凝神”可达成减少念头的愿望。
王阳明大讲心学的时候,大明一代的文化人,大多良知坏了,人们从上到下丧失本心,大明帝国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王阳明的心学虽不能挽救大明的衰落,但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在一定范围挽救人心。
第十、观心要发愿
观心者要发大愿,才能把观心的定慧变成力量,变成愿力,而产生神奇的能量。不发大愿,很难使观心持久,产生力量。
第十一、观心要受用
观心要使生命、生活真实受益,真实变化,真实升华。一些人虽然懂得观心之理法,但没有真正观心,所以烦恼不断,依然是生死凡夫。
我见过很多修道的老师,讲起观心修德的道理头头是道,可他们自己的生活乱成了麻,夫妻反目者有之,兄弟反目者有之,父子反目者有之,师徒反目者有之。一些人虽然观心,但没有定力,缺乏智慧,看得破,放不下;知得清,理不顺;说得到,做不来,虽然观心,道力不充,烦恼不断。所以,我把观心的境界或者成就归在“自得受用”上。
第十二、观心要开悟。
观心的至极,就可以因自知、自觉而开悟。开悟的根源在于本心。开悟的人一定是心灵自由的人,心灵自由,正在于观心、觉悟,六祖大师说:“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本解脱;若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般若三昧,即是无念。何名无念?若见一切法,心不染着,是为无念。用即遍一切处,亦不着一切处;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观心而能解脱,而能自在,而能在红尘中不迷。
观心是不依赖经典、不依赖上师、不依赖法诀、不依赖圣贤接引的自力证觉的方法,你内观实证到了,自然能“观心得道”。把经典通过修炼内化成自己的生命,经典即我心,经典即我行。经典、上师、法诀、圣贤,还是外在的,而真理就在心中。观心,正是发现真理之道。“观心得道”。
推荐
-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