炼气养气:丹道修炼之本质,修摄炼化之枢纽!
1
道医修行的首要任务是炼气和养气。炼气成功后,养气也有一定方法,这样不仅能延年益寿,还能对他人起到驱除疾病和保健的作用。因此,炼气和养气是道医最基本的修行功夫。
道家修炼的过程包括炼精化气、炼气化神以及炼神还虚。其中,上药三品中的“神”、“气”、“精”三者中,气是关键和核心。因为天地生化的关键在于气,人体生命的本源同样也依赖气。精是气的来源,而神是气的表现,因此气是修炼和转化过程中的重要枢纽。
道家的各种修炼方法,如吐纳、存思、守一、内视、胎息、服气、采气,以及更高深的内丹术等,均与气息的运作息息相关。本质上,它们的目的都是炼气和养气,只是具体方法有所不同。一些方法直接针对气息,如吐纳、胎息和内丹等,而有些方法虽然表面上与气息无关,但实际上仍然和气息的作用密切相关,如存思、守一、坐忘等。因此,道家修炼的核心,可以简而言之,就是炼气和养气。
炼气和养气,首先要了解气分为先天气和后天气。
唐代崔希范的内丹经典著作《入药镜》开篇便指出:“先天气,后天气,获得此道者,常常如同醉酒。”这句话生动地描绘了元气结丹的美妙境界。
先天气是指元始之气,是万物生成的根本,也被称为元气、祖气或真气。在道教典籍中,常用“炁”这个字来表示。而后天气则是指呼吸所产生的气。
元代的混然子王道渊指出:“先天气是指元始之气,这种气息位于人体和天地的中心,藏于生门和密户的高处,正是天心所在。修炼神仙的过程,主要就是汲取先天之气,作为丹的母体。而后天气则是指我们在呼吸之间所运转的气,呼吸时连接天的根源,吸气则连接地的根源。呼出时如龙吟起云,吸入时如虎啸生风。这个过程绵延不绝,最终回归于祖气;内外气息交融,便形成了还丹。当丹田的火焰炽热,四肢通畅时,使人感到如痴如醉,享受其中的美妙,这就是为何证得之人,常常有醉态。”
道家认为,人的先天真气在受胎时与后天之气相结合,从而形成生命。因此,先天气与后天气同时存在于一个人的身体里。
《寿世传真》说:“气的来源有天地之气和父母之气。天地之气被称为真气。真气是在人受胎时便获取的,与人身之气相互感应、融合,最终形成完整的人体。”
后天之气又称为凡气,它是指从父母那里获得的气。凡气是人类在形成之初,由父母的精华和血液所结合而产生的胚胎,自然孕育出温暖之气。在经历十个月的孕育,气息充足后,才会出生。这一点凡气储藏在下丹田的气穴中,整个人的气息都是由这里呼吸出来的。因此,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2
道家炼气的过程必须从后天之气入手,通过烹炼来实现,而非单靠呼吸之气,否则难以取得成功。在进行周天运转时,也不能依赖呼吸之气。等到炼成丹药,化为神明之时,先天之气便会起主导作用,即所谓的后天之气会回归于先天。因此,在炼丹的过程中,重心在于后天,而在炼神时,则侧重于先天。先天气无形,后天气有形,有形的东西更容易掌握和运用,所以炼气应该从后天开始,从有形入手,再到无形。
道家修炼气息的过程中,胎息法是一种常用的功法,这种方法在早期道教中已经广泛传播。
《后汉书·王真传》记载了东汉时期已经有人掌握“胎息、胎食”的技巧。这里的胎息是指胎儿在母体内通过脐带与母亲一同呼吸,而不使用口鼻。这对于一般人来说显然是无法达到的,因此流行的胎息方法是通过极其微弱的口鼻呼吸,将呼吸调炼得轻、细、绵、长,使气达到丹田部位。
葛洪在《抱朴子·释滞》中对胎息的概念进行了深入的阐述:“获得胎息的人,能够像在母亲的子宫中一样,不通过鼻子和嘴巴呼吸。初学者应该在鼻子里引气并闭住,心中默数到一百二十,然后再轻轻地从口中呼出气息。在引气时,尽量避免让自己听到气息的出入声。可以让别人观察,若用一根轻羽毛放在鼻口处,呼气时羽毛不动,则表示练习成功。随着练习的逐渐深入,心中默数会逐渐增加,经过一段时间,能够达到一千次,这时的老年人也会更少,身体每天都会恢复一些活力。”
自魏晋时期到唐宋,修习胎息的人相当普遍,相关的著作如《胎息经》、《胎息铭》及《胎息精微论》等,著名的作品多达十余种。其中,宋代编纂的《诸真圣胎神用诀》汇集了三十多位道家的修炼胎息经验和口诀(见《道藏》第570册)。这些著作对胎息的深奥理论、要领和效果进行了详细的论述。然而,关于胎息方法的正确理解,仍然主要依赖于葛洪的论述。
宋文豪苏轼也深入研究胎息法,且有切身体会。他认为单纯地闭气不仅难以做到,还容易对身体造成伤害。
他反复领悟孙思邈的论述:“我默默深思其意义,心中想:让气息在胸腔中流动就如同熏炉的烟雾,锅中蒸气,出入自如,仿佛没有呼吸一般,这样轻如鸿毛的状态也是可以保持的。因此,心中不去产生念头,即使超过三百次呼吸,也未尝不可……虽然我采取了控制的方式,但并没有真的闭塞气息,当气息达到几百次时,呼出的越来越少,留在体内的越来越多,内部守护充盈,血脉畅通,上下相互滋养,这样我养生的道理便得以实现。”(宋.曾糙《道枢.众妙篇》)
苏轼对葛洪的看法十分一致,这主要源于他们的实际体验。关键就在于《胎息铭》所说的“吐惟细细,纳唯绵绵”。胎息是一种在道教炼气中较为常见的修炼方法,其基本特点是呼吸要轻、细、绵长。这一方法至今仍然出现在许多丹道法诀中,是道教内丹修炼的重要基础。
道家修炼技术在唐代以后有了重大的进展,特别是“内丹”功法的产生。内丹功法继承了道家传统的守一、吐纳、行气和坐忘等修炼方法的精华,主要以人的精、气、神为练养对象。通过先天气和后天气的锻炼,使这三者在体内凝聚形成丹。
“内丹”这一术语最早出现在南朝的《南岳思大禅师立誓愿文》中,其中写道:“借助外丹的力量来修炼内丹,想要安稳众生,首先要让自己安稳。”在唐末和五代时期,著名道家如钟离权、吕洞宾、崔希范和陈抟等,为内丹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至宋元时期,内丹修炼变得极为盛行,各种流派林立,成为古代中国道家炼养的重要体系。
其基本原理是:“顺则生,逆则成神。”这句话的意思是,最初的道是无形无象的真元之气,这种气息化为阴阳,阴阳再生出三,即三才,三才又衍生出万物,这就是宇宙的生成过程。道家称之为顺行,也就是说生命和死亡是一个循环,生生不息。
道家通过内丹修炼,遵循自然生成的法则,反其道而行之,具体过程包括将精炼化为气,再将气炼化为神,最后将神归于虚无。这一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合而为二,再由二合一,最终达到无极状态,回归本源,实现修真成仙,从而永远超越生死。
3
内丹流派众多,其中包括先性后命的北宗、先命后性的南宗、倡导阴阳双修的东派,以及强调清静自然的西派,还有主张“中和”的中派等。尽管各派的主张有所区别,但内丹修炼的大致过程和步骤基本上是一致的。
第一阶段被称为筑基,也叫炼己,主要侧重于弥补不足和填补空缺,以激发人体的生命潜能,发挥心灵和意念的力量,掌握呼吸控制的技巧。这也是修炼丹道的初步功夫。这个阶段的主要标志是内气贯通任督二脉,形成小周天循环。
第二阶段称为炼精化气,即将精、气、神三者转化为气和神,也被称为“初关”。
筑基也叫“道术”,进入到第二阶段才能称为“仙术”。这个阶段的核心在于将元精转化为元气和元神,形成一种重要的药物,作为丹药的基础。整个过程包括采药、封炉、炼药和止火四个步骤。
第三阶段被称为炼气化神,也就是将二归一(将气化为神),通常被称为“中关”。它还被称为“十月关”或大周天。在这个阶段,通过运用静定的力量来培育元神,实现在有为到无为的转变。这时候,可以说“丹成”了。
宋代道家著作《丹经极论》中描述了当时的修炼境界,曰:“在运丹生成的瞬间,忽然感觉到脊背夹处有一种似泥丸的东西冲击而来,发出细微的声音,仿佛有物体从头部触碰。过了一会儿,感觉如同雀蛋在喉咙中逐渐上升,伴随着如冰酥般的香甜无比的滋味。意识到这种状态后,便能获得金液还丹,缓缓吞咽回去,丹田时刻充盈;五脏感到清凉,闭目细观,内脏如同被烛光照亮般清晰可见。渐渐地,体内便透出万道金光。经过十个月的修炼,圣胎最终形成,神思得以出壳。”
第四阶段是炼神还虚,也称为一归无或上关,这是丹道修炼的最高境界。在这个阶段,修炼者完全专注于性功,常常保持宁静与安寂,一切归于本源,毫无障碍,万象清晰,与天地和宇宙融为一体。
元神可以通过天门离开身体,成为仙人。
《丹经极论》指出:“当存养达到一定境界,气息充盈,神志完整时,出入便自由无碍。身体之外的本体即是法身,聚合时形成形体,散开时成就气息……其隐秘显现无法测量,变化无穷无尽,纵使千里万里,也能瞬间到达。对过去与未来的事情了如指掌,才能称之为阳神。”这段话虽然带有道教神秘的宗教色彩,但确实反映了道教追求永生的宝贵精神。
内丹是一种高深而复杂的丹道修炼系统。自古以来,众多追求长生不老的道家学者在内丹研究上投入了大量心血,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体会。这些心得被记录在古代不下于百种的内丹书籍中,成为现代医学、养生学和人体科学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
许多著名的道教医师通过内丹修炼达到了高深的境界,运用这些修炼所获的力量来帮助他人治病,常常能够奇迹般地恢复健康。因此,内丹被视为道医中的至高灵药,确实不容小觑。
推荐
-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