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入门丨二十个必读基本常识

20.png

道教作为根植于中华大地的本土宗教,承载着千年的文化智慧与精神信仰,其体系涵盖宇宙观、神仙信仰、修行法门、典籍文化、民俗传统等诸多维度,既是古人对天地自然的认知结晶,也是中国人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教的创立可追溯至东汉时期,由张道陵天师奠基,至今已有一千八百余年历史。当年,张道陵在蜀地鹤鸣山周边设立 “二十四治”(道教早期教区组织),传扬正一章符之法,教化民众、广积阴德,由此创立了道教的早期形态 —— 五斗米道。在道教体系中,张道陵天师被后世尊为 教祖;而道家学派的开创者老子,被尊为道祖;华夏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则被尊为始祖,三者共同构成道教信仰中的重要尊崇对象。




道教有 “三宝” 之说,即 “道、经、师”,道教经典明确记载:“一者道宝,二者太上经宝,三者大法师宝”。这三宝分别对应道教信奉的最高神明 —— 三清天尊:玉清元始天尊象征道宝尊,代表大道的本源与创始;上清灵宝天尊象征经宝尊,承载道教经典与教义传承;太清道德天尊象征师宝尊,为后世修行者提供教法指引。三清天尊由先天之炁化生而成,是道教宇宙观中大道本质的具象化体现。




道教文化中的 “八宝”,又称 “暗八仙”,指的是八仙所持的八件标志性法宝,分别为葫芦、团扇、宝剑、莲花、花篮、渔鼓、横笛、玉板。民间有一首歌谣生动描绘了法宝与主人的对应关系:“钟离宝扇自摇摇,拐李葫芦万里烧。洞宾挂起空中剑,采和一手把篮挑。张国老人知古道,湘子横吹一品萧。国舅曹公双玉板,仙姑如意立浮桥”,成为流传甚广的文化符号。




道教中的 “四大天师”,是四位对道教发展影响深远的高道,分别为张道陵、葛玄、许逊、萨守坚。晋代道人许逊,字敬之,号旌阳,因曾治理水患、斩杀蛟龙,护佑一方百姓,被尊为道教净明派的祖师;萨守坚,号全阳子,世称萨真人,曾师从虚静天师、林灵素及王恃宸三位高道,习得精妙道法;葛玄,字孝先,毕生潜心修炼道术,擅长辟谷之法,精通符咒之术,道行高深,被道教尊为 “葛仙公”,受后世信徒敬仰。




道教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衍生出众多门派,如注重符箓科教的天师道、以上清经系为核心的上清派、尊崇灵宝经的灵宝派、主张出家清修的全真派、传承许逊教法的净明派、以雷法为特色的神霄派等。这些门派在教义与实践上各有侧重,随着历史演变,最终逐渐归为两大主流:一派是以斋醮符箓、祈福禳灾为主要特征的正一派,另一派是以内丹修炼、性命双修为核心的全真派。




道教的 “祖庭” 是各门派的发源地与核心圣地,主要分为正一派祖庭与全真派祖庭。正一派有三大祖庭,分别是龙虎山、茅山、阁皂山;全真派同样有三大祖庭,分别是山西芮城的永乐宫、陕西户县的重阳宫、北京的白云观。




道教的 “四大圣地”,是四座在道教文化中具有特殊地位的名山,分别为安徽齐云山、湖北武当山、四川青城山、江西龙虎山。其中,齐云山与武当山主要供奉真武大帝;青城山是道教发源地之一,相传老子曾在此讲道,主要供奉太上老君;龙虎山作为天师道祖庭,核心供奉张道陵祖天师,是正一派信徒的重要朝圣地。




道教典籍中记载的 “十大洞天”,是道教信仰中 “大地名山之间,自然造化而成的神仙洞府”,为仙人栖息修炼之所,分别为:第一王屋山洞,号 “小有清虚之天”;第二委羽山洞,号 “大有空明之天”;第三西城山洞,号 “太玄总真之天”;第四西玄山洞,号 “三玄极真之天”;第五青城山洞,号 “宝仙九室之天”;第六赤城山洞,号 “紫玉清平之天”;第七罗浮山洞,号 “朱明曜真之天”;第八句曲山洞,号 “金坛华阳之天”;第九林屋山洞,号 “左神幽虚之天”;第十括苍山洞,号 “成德隐玄之天”,每一处洞天都承载着独特的道教文化内涵。




在道教神话体系中,“北极四圣” 是北极紫微大帝座下四位守护天际、掌管兵戈雷电的神真,分别为天蓬元帅、天猷元帅、翊圣元帅、真武大帝。四圣各司其职,天蓬元帅主掌北斗破军星,象征威猛与镇煞;天猷元帅辅助紫微大帝统御诸天兵马;翊圣元帅掌管雷霆号令,护佑世间安宁;真武大帝(又称玄天上帝)镇守北方,降妖除魔,是道教中极具影响力的护法尊神。




在道教中的 “五祖”,根据流派不同分为北宗五祖与南宗五祖。全真派尊崇的 “北五祖”,包括王重阳(全真派创始人)及王玄甫、钟离权、吕洞宾、刘海蟾四位对全真教法有开创之功的高道;而在南方地区流传的道教南宗,则将张伯端(南宗创始人,著有《悟真篇》)、石泰、薛式、陈楠、白玉蟾五位以丹道修炼为核心的高道尊为 “南五祖”,南北五祖共同推动了道教内丹理论的发展。


十一

道教修行中有 “五荤三厌” 的饮食禁忌,“五荤” 指的是葱、蒜、韭、薤(藠头)、荽(香菜)五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蔬菜,道教认为食用这些食物会扰乱心神、助长欲望,不利于修行;“三厌” 则指大雁、狗、乌鱼三种动物,“厌” 有 “不忍食” 之意,道教主张慈悲为怀,认为大雁有夫妇之伦、狗有忠诚之德、乌鱼有反哺之情,食用它们违背天道伦理,因此修道者需忌食 “五荤三厌”。


十二

道士日常所戴的帽子称为 “道巾”,是道教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共有九种常见样式,各有寓意:混元巾象征混元一气,为道士常用巾式;庄子巾相传为庄子所创,体现逍遥自在之态;纯阳巾为纪念吕洞宾(号纯阳子)而设;浩然巾常用于外出挡风避尘,取 “浩然正气” 之意;逍遥巾造型飘逸,契合道家逍遥思想;荷叶巾形似荷叶,象征出淤泥而不染;太阳巾多为夏季遮阳所用;一字巾形制简约,为道士日常便捷之选;九梁巾则因巾上有九条梁脊而得名,象征道教 “九转还丹” 的修行境界。


十三

道教内丹修炼中的 “三花聚顶”,其中的 “花” 实为 “华”,指代人体内的 “精、气、神” 三宝。三花聚顶是内丹修炼的高阶境界,意味着修行者通过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化虚三个阶段的修炼,最终使精、气、神三者在头顶泥丸宫汇聚合一,达到 “物我两忘、与道合一” 的至高修行境界。


十四

道教中的 “四大真人”,是四位在道家与道教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思想家与修行者,分别为通玄真人、冲虚真人、南华真人、洞灵真人。冲虚真人即列子,名列御寇,是战国时期道家代表人物,著有《列子》;通玄真人姓辛名计然,号文子,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哲学家,传承老子思想,著有《文子》;洞灵真人亢仓子,姓庚桑,名楚,又称亢桑子,曾师从老子,其思想收录于《亢仓子》;南华真人即庄子,名周,字子休,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集大成者,著有《庄子》(又称《南华经》),对道教思想影响深远。


十五

道教典籍中有 “四书五经” 的说法,此处的 “四书” 与儒家 “四书” 不同,指的是《参同契》(东汉魏伯阳著,被誉为 “万古丹经王”)、《悟真篇》(张伯端著,南宗丹道经典)、《三皇玉诀》、《青华秘文》四部重要的内丹与修行典籍;“五经” 则包括《阴符经》(蕴含天地阴阳之道)、《道德经》(老子所著,道教根本经典)、《黄庭经》(以内观脏腑、养护身心为核心)、《清静经》(阐述清静无为的修行理念)、《龙虎经》(论述内丹修炼的核心原理)。此外,道教还有 “外五经” 与 “外四书”,“外五经” 为《度人经》、《皇经》、《三官经》、《北斗经》、《玉枢经》,多为斋醮科仪所用;“外四书” 为《生神章》、《济炼科》、《祈祷仪》、《千金方》,涵盖科仪与养生内容。


十六

道教神话中的 “三界十方”,是对宇宙空间的划分。“十方” 指的是东、南、西、北、东南、西南、西北、东北、上、下十个方位,代表宇宙的广阔无垠;“三界” 则指天、地、人三个层次的世界,天界为神仙所居,地界为万物生长之所,人界为人类生活之地,“三界十方” 共同构成了道教认知中的宇宙图景。


十七

道教信仰中守护家宅的 “家宅六神”,包括门神、户神、井神、灶神、土地神、厕神,这些神祇的形成源于道教对民间五祀(古代民间祭祀的五种家宅神灵,即户神、灶神、土神、门神、行神)俗神的吸收与发展。门神守护家门,抵御邪祟入侵;户神掌管门户出入平安;井神护佑井水甘甜、饮水安全;灶神监督家庭饮食与善恶言行,每年腊月上天奏报;土地神守护一方土地与家宅根基;厕神则掌管家宅清洁与废弃物处理,六神共同守护家宅安宁与居住者的福祉。


十八

在中国民间流传的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传说,有多个版本与道教文化相关。其中一个版本与道教四大天师之一的许逊祖师有关,相传许逊修道成仙后,全家连同家中鸡犬一同飞升上天;另一个广为流传的版本则与西汉淮南王刘安有关,传说刘安痴迷修道,得仙人传授丹术,炼成仙丹后服用成仙,剩余的仙丹被家中鸡犬误食,鸡犬也随之飞升,这一传说体现了道教 “得道成仙、万物沾恩” 的思想。


十九

道教神话中将五岳(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神格化为五位尊神,称为 “五岳大帝”,分别为东岳泰山大帝、南岳衡山大帝、西岳华山大帝、北岳恒山大帝、中岳嵩山大帝。五岳大帝掌管各自山岳的神灵、土地与万物,同时承担着守护一方、掌管当地生死祸福、气候变迁的职责,是道教中连接天地与人世的重要尊神,历代王朝也多有祭祀五岳大帝的传统。


二十

道教神仙体系中的 “四御”,是辅佐玉皇大帝统御宇宙的四位尊神,分别为中天紫微北极大帝、南极长生大帝、勾陈上宫天皇大帝、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祗。其中,紫微大帝协助玉皇大帝执掌天经地纬、日月星辰的运行,同时统领雷电鬼神,维护天界秩序;南极长生大帝掌管人间的寿命祸福,主司世间生机与福寿;勾陈上宫天皇大帝协助玉皇大帝执掌南北二极与天、地、人三才之道,同时主管人世间的兵革战争与天下安定;后土皇地祗(又称后土娘娘)掌管天下山岳土地的变化,统领诸山神、地祇及三山五岳大帝,同时节制世间劫运流转,是道教中象征大地母性的重要尊神。


推荐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

0003.jpg

微信图片_201912111045151.jpg





收起

取消
  • 首頁
  • 游学
  • 咨询
  • 道场
  • 电话